已经很久没去电影院了,夜里偷了个空,和媳妇一起去看《红海行动》,满屏的残肢断臂、鲜血飞溅,她一直在倒吸凉气,感觉太残忍太血腥了。旁边坐着一个二逼,一会嚷嚷这个人肯定要死了,一会嘟囔怎么这样都不死,恨不得队员们都死干净才好玩,真想呼他大嘴巴子。
观影过程,我心头异常沉重,一句话也不想说。电影拍得很好,拍出了战争的本来面目和中国军人的精气神,对得起八点多的豆瓣评分和四十块钱的票房。但是,对于肩有责任的我来说,感受到的只有差距、差距、差距。我们都可能面临一样的挑战,电影里的蛟龙特战队完成任务如此出色,现实中的我们又能做到他们的多少呢?
当兵打仗,我们做得如何?
战争与和平是一对邻居,虽有界限,但跨过去极容易。枪响之时便是开战之日,这个过程很快,也许只需要一秒钟。前一秒特战队员还在嘻嘻哈哈抢任务,为抓个海盗兴奋不已,下一秒就陷入重围,弹炮横飞、血肉模糊;前一秒还在为意外受伤的战友沉痛不已,转眼间又牺牲了两位特战精英。炮火硝烟,来如疾风骤雨,太急太快,根本不给喘息机会。前一秒还在悠哉地喝着咖啡看美色,下一秒就可能连滚带爬哭爹喊娘,什么也顾不上了;前一秒还在花前月下你侬我侬,下一秒就可能天旋地转阴阳两隔。战争不给我们准备时间,甚至连心理准备的时间都不给。
当那一天来临当兵不一定打仗,但当兵不准备打仗,真打起来就都是送分货。仗不一定打得起来,打起来也不一定轮得到我,人民群众有这种想法很正常,但如果当兵扛枪的也都这么想,早晚会让祖国、人民和自己尝尽苦果。战争来临,人那么脆弱无助,我们若提供不了足够有力的保护,他们就会成为电影中那一车死不瞑目的断臂残肢。
去年底,机关到基层现场办公,所有在位常委和机关科室参加,事后领导比较生气,因为提的意见建议、报的矛盾问题基本是生活方面一些琐事,修个门补个锁配备些生活娱乐设施,几乎没有战备训练方面的矛盾需求和意见建议。这是不是也能反映,我们的心思精力投向了哪里?
大家关注军人应该涨多少工资、需要什么样的保障,操心自己转业后路怎么安排,人之常情,但是,我们应当知道的是,不管你嫌工资低,给一分钱干一分活,还是下定决心转业,混混几天走到头,如果战争哪天真的打响了,只要还穿着军装,就谁也躲不过、逃不掉,必须站出来、扛起来;若是不幸吃了战败,这将是终我们一生都无法抹掉的耻辱,坟墓也埋不进盖不住的污点,子子孙孙永世背负。没有什么理由能遮羞。
练兵打仗,我们做得如何?
客观地讲,无论《战狼》一二,还是《红海行动》,主人公们的战斗素养都有拔高夸张的成分,毕竟是给人看的电影。即便如此,特战队员的技战术水平依旧让人心潮澎湃,长枪短枪匕首格斗外军武器样样精通,开坦克修汽车战场救护翼装飞行什么都会,特别两名狙击手与恐怖分子狙击手之间的狙击与反狙击令人窒息,凡是作战能够用着的技能和装备,他们都信手拈来。
当那一天来临我心里当时唯一的念头,就是我们必须要训练、训练、训练。虽然绝大多数官兵不需要精通如此多技能,但要练好用好手中武器也很是不易。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蛟龙队员若是不经历严苛训练,不可能具有如此战斗素养,八对一百五也绝无生还可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我们来说,这“粮”就是实打实硬碰硬的战斗素养。有了金刚钻,才敢揽瓷器活。
提高训练强度的同时,更需要关注的是训练的针对性指向性。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练什么,口号喊得很有道理,问题是仗怎么打呢?打仗需要什么呢?营级作战是什么情况?连排作战是什么情况?单兵单车有什么情况?这些问题如果不搞得非常清楚,方向搞偏了,练兵不就是瞎练吗?平常天天练胳膊腿,汗是流了不少,到打仗时该用的不会用,该打的打不准,该救的救不了,该修的修不好,该配合的配合不起来,空剩一生蛮力有何用?这不仅是要命的浪费,更是误国误民的犯罪。
带兵打仗,我们做得如何?
队员脊柱被海盗打穿,队长杨锐没有如实把情况告诉其他队员,舰长高云与其交流认为,“你是队长,不是家长”“不必什么都自己扛,该经历的风雨他们迟早会面对”。指挥员就是责任,指挥部队打胜仗的责任,把部属们安全带回来的责任,指挥员不是家长,更不是保姆,不需要什么都管,什么都管就什么都管不好。
不少文章抱怨建设管理中的“大锅饭”“一刀切”,这也不许那也不准,动辄一律如何如何,把指挥员、管理者训导成一个个畏手畏脚的老婆子,把战士们培养成一个个呆头呆脑的花骨朵,这种哄小孩子式的带兵方式带出来的队伍能经得起硝烟与鲜血的洗礼吗?如果只顾眼前、不思未来,我们迟早会为自己的短视付出血淋淋的代价。
《战狼》二热播时,曾与几位作战部门的高参闲聊,他们也是满腹牢骚,看看别人(指吴京饰演的冷锋)是怎么当兵的,我们天天干的都是什么事!我当时特别吃惊,他们这么高的层级,这么核心的位置,竟然也认为自己干的工作与打仗没多大关系,那打仗到底和谁有关系?
当那一天来临《红海行动》节奏极快,反映出来的是战场情况瞬息万变,不断分析情报,不断处置情况,不断调整计划,容不得半分犹豫踌躇。战争本来的面目就是如此,哪有什么一步一动、按部就班,所以,优秀指挥员才如此难得。二战时期苏联有幸能涌现朱可夫这种力挽狂澜的指挥员,我军指挥员群体里有无这样的杰出人才?若要非得等到战争才能检验出来,那真是可怕又可悲。
战争的形态已经变了,我们再不能指望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我国周围又环伺如此多的强敌,我们承受不起那样的成本,也没有这个机会,我们必须一战而胜、一战而定。
当那一天来临,希望我们都有足够的本事应对一切挑战,而不是像夏楠那样哭诉,我什么都做不了,什么都做不了。
当那一天来临,希望我们的指挥员能胸有成竹、气定神闲,而不是气急败坏地骂“他妈的”,又无力扭转乾坤。
当那一天来临,希望我们都能顺利凯旋,哪怕牺牲也带着胜利的光环,而不是一死了之、一了百了,不能带来胜利的牺牲又有何价值?
如果,有一天连我们都无能为力,国家和人民还能依靠谁?希望这样的一天,永远不要来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