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随着县教研员到农村小学送教。课前心中就有些忐忑,只有一个晚上的时间,根本没有来得及认真备课,课件也是临时做出来的。由于课堂的问题设计比较开放,不了解农村的孩子学习程度,也不知道他们是否能适应自己的讲课方式。总之,一切都是在仓促中进行,结果,没有认真准备的课,自然是难以上好,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整节课,就像是我一个人在自说自话,没有人回应我。回忆今年上过的这几节课,仿佛都有同样的毛病,如果说偶尔一次把问题归结为学生素质不高,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思维灵活性不够,还能说得过去,但接连几次都出现同样的问题,是不是也要反思一下自身的问题了?
首先,最大的问题就应该是自己没有了解和准确把握学情。备学生是备课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了解学生的能力素养以及他们的课堂习惯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今天的这节课,我完全凭着自己的想法,凭之前上课时的经验来备课,没有考虑农村学生的实际基础,结果课堂根本没有按照自己的预想开展,刚上课,在我看来很简单的一个介绍比的环节,就卡壳了,学生不知道该怎么介绍,而且在说的过程中,语言不规范,对比的意义理解也是模糊不清。通过课后别人的反馈我才知道,在这里让学生介绍2:3以及将2:3放在具体情境中解释意义,就花掉了15分钟的时间。可见,学生素质不高,基础较差是其中一个原因,但自己事先没有了解学生情况就仓促上课,也加重了这节课的失败。常言道:不打无准备之杖,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上课前对学生情况一无所知,课堂上怎能灵活应对各种生成呢?
其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