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的经历,慢慢印证你背过的诗句

你的经历,慢慢印证你背过的诗句

作者: 夜鸟的声音 | 来源:发表于2019-09-14 20:05 被阅读0次

又是一年中秋到。这几天,我的脑海里不断浮现“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两句诗。不记得什么时候第一次读张九龄的这首《望月怀远》,也不清楚自己是怎么就能把这首诗背下来的;这首诗的诗意,我也能很流畅地跟人说出来——

“海上生明月”,初读似觉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崛的字眼,没有夺目的色彩,只在客观地叙述一个事实;但读的次数多了,就逐渐“看”到了一种雄浑壮大的意境,高华浑融的气象。“天涯共此时”,我在看月亮,远方的你,也在看吧?那时没有即时通讯,只能如此来排遣相思。“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夜太漫长,因为整夜都在思念。“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睡不着,还是把蜡烛吹灭了,出去走走吧!烛光灭了,光线还是那么的明亮,因为月亮圆满,月色皎洁。夜已深,露水湿润了衣裳,思念也在不断滋生。“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伸出手,满手是月光,送给远方的你吗?送不到!那么,还是回屋去吧,也许能与你在梦中相见!

我所能理解的,所能说出的,是别人的相思。蒋勋先生说,最好的诗句,不是当下的理解,而是要在漫长的一生中去印证。正如他小时候读唐诗,对“怜光满”三个字最无法理解。直到二十五岁时,坐船经过爱琴海, 忽然船舷转移,涛声汹涌,一大片月光如水倾泻而来,蒋先生忽然眼热鼻酸,原来“满”是“光”最美的形容,“怜”是心事的微微震动,看到光,也看到自己。“一整个夜晚都是月光,船向克里特岛的夜航,原来是为了注解张九龄的一句诗。”二十年后,几千里之外,一片月光,忽然刻骨地领悟了“怜光满”。而我对“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产生共鸣,也并不是在我能很顺溜地解释这首诗的时候,而是若干年之后的现在——

从未试过父母姐妹孩子分开在几处,又是在万家团圆的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比平日更加地想念他们,虽然我知道,月亮升起的时候,我们会不约而同想到视频,也能相望,也能相闻,但毕竟是“思念是一方小小的屏幕,我在外头,你在里头”,有得知对方安好的欣慰,更有可望而不可及、不知何时我们一大家子才能团聚的怅惘,还有对往昔在一起时自己不懂得珍惜、任性言行的愧疚……于是,“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便成了此际我最深的感慨,不断地在我心头萦绕,甚至,在中秋当天,我还用彩铅画了一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曾经倒背如流的诗句,是此时心情最佳的注解。

真的,读了一首古诗,理解了一首古诗,并不意味着品出其中真意,而是在漫漫人生中不知是哪一时哪一刻的经历或是心情,与诗句遥相呼应,才真正打开通往诗歌幽境的神秘通道,这种呼应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与蒋勋的“怜光满”类似,台湾师大徐国能游东欧在布拉格查理士大桥上眺览江流,看对岸芳草茵绿,柳色如画,涌起的是“冉冉物华休”的意念;他在台北校园中漫步,看春光烂漫,学生载欣载奔,觉得真正体会杜甫“寄语春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中的深情款款。《经典咏流传》中,关喆传唱《望月怀远》源于利比亚撤侨事件中那些暂时身处孤岛的人们对祖国、对故乡的渴盼;阿云嘎含泪传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他忍痛表达了与长兄的永远别离;柯洁传唱纳兰的《长相思》,是因为他的人生路也是“山一程,水一程”,少年离家学棋的他,对“故园无此声”有着深刻的感受……

中秋节当日,《新闻联播》中在祖国最南端向观众问好的战士,也许他更懂思乡诗吧?庆中秋活动的主题“丝路共此时”,会让很多人咀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的经历,慢慢印证你背过的诗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lbay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