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和我分享了身边真实的故事。
一个在上海著名的私立双语学校任职的老师,带着他们学校的学生去UCLA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夏令营,学生们也就10来岁左右,允许家长前来探望。
有个家长就问了:老师,飞机停哪啊?
这个老师一开始没反应过来,就按照常理回答说:停在LA机场啊。学生家长说:我说的是私人飞机。
最后是家里的管家开来飞机,停在了UCLA顶楼的飞机坪上,这还不算,学生对老师说:我们家在美国的每一栋房子都是有停机坪的。
在美国的时候,有学生去看牙医。美国牙齿取个线就要1600刀,然后学生规定身上只能带500刀零用钱,学生就对老师说:没关系,我麻麻说了,让管家送来。
这是另外一个学生。以前只知道这些学生家里有钱,但因为贫穷而限制了对有钱的想象力。这些学生家里普遍都有会开灰机的管家,所以根本不存在攀比或者嫉妒心理,因为:你有的我也有啊。
有一次上课,老师为了讲解职业发展,就以投行举例子说某个职位啊,年薪1k万啥的,然后一个小孩就举手说,老师我很赞同,因为我麻麻就是这样的。
还有一个孩子的mac book桌面是一个生命倒计时,时刻提醒自己还有多长时间不能浪费。
如果你问我什么是阶级,那我想说这就是阶级。
我们普通人在十来岁的时候,还在看动画片,因为新买的笔记本图案好看高兴很久,不知道飞机长什么样,美国是一个很遥远的未知地,UCLA是四个英语字母,世界地图就像看天书,以为眼能所及的就是全部。
而这些学生,他们外表可能很其他普通人家孩子的一样,但格局、视野完全不同。他们从小就知道家里有管家会处理各类的事情,父母经手的金额都是上千万的数字,全世界各地跑,一切皆有可能。
他们可以去念最好的学校,接触最有名的人,从小就开始思考以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资源整合,如何成为像自己父母那般优秀的人,应该选择什么大学什么专业,UCLA到底好不好,还是选Stanford亦或是Harvard。
高考不是独木桥,只是众多选择中可能并不占优势的一个,对于他们的人生来说,大学是不需要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拼搏换来的。这就是起跑线的不同,这就是你哪怕赤脚拼命赶,却早就输在起跑线上的事实。
生活中就有比曾让我们看得目瞪口呆的流星花园更夸张的,只是没有那个飞上枝头当凤凰的杉菜罢了。现实生活中,杉菜注定是会被忽视的,因为道明寺永远都会选择藤堂静之类的门当户对才对。
还记得最近闹的沸沸扬扬的金融圈的丑闻吗?张冰洁和廖蕾,家境优渥却资质平平的富家女和清华毕业却努力奋进的贫寒学子,最终逃不过命运的捉弄,也验证了阶级之槛难以跨越的现实。
这听起来极其丧却又残酷。
阶级的不断固化导致普通人上升的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哪怕你绞尽脑汁跨越了本身的阶级,就好像游戏通关后的晋升,我们也不能保证不会重新跌落神坛。
什么是阶级?
就是你的本源。一出生就属于的群体,你不满也好,你抵抗也罢,最终的目标是要被另外一个更高群体接纳,告诉你可以洗心革面,整容包装后脱胎换骨,把过去一笔勾销了不再联系,但你的根总会与你形影不离,在细枝末节中把你的不堪暴露出来。
什么是阶级?
当你看到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好不容易在上海辛苦打拼,杀出重围在一个五百强公司成为一个体面的白领拿到20万每年的税前薪水,却要还家里人为他念大学而筹集的贷款,照顾卧病在床的母亲而不得不每天省吃俭用。而另边富人子弟仅通过收家里多余房产的租金就轻松年入20万当零花钱时;当你在和一家公司就10%还是15%薪资涨幅争执不休的时候,你的同龄人已经在B轮融资了;当你还在为每个月多省下500元而把租的房子搬远几站地铁站的时候,别人已经在公司旁边买下了一套小高层。
什么是阶级?
当你发现马化腾的父亲是盐田港公司上市董事,柳传志的父亲是人民银行,国贸委高层。王石岳父是广东省副省长时,比尔盖兹母亲是IBM高管时,阶级已经形成了一面看不见的高墙。
普通人不是不可以跨越阶级,看看马云,看看俞敏洪,看看宣布飞行汽车开始预售到处收购的李书福,看看虽然最近被负面消息困扰但依然是全村圣人的刘强东。
但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这些凤毛麟角的人生赢家,除了要吃常人不能容忍的苦,还有更多的磨难需要挺过,以及随时都要警惕跌落神坛。
真相很无望,人生本不公平,但绝不可以放弃。
不管能否最终迈入你想要去的那个阶级和远方,都希望你:
既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
人气公众号“上海公交”主编。
关注女性成长,职场达人,媒体人,自由撰稿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