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频繁的接触到阶级固化这个名词,阶级,什么是阶级,什么是阶级固化呢?权威的解释是由于经济、社会、政治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各阶层之间流动受阻的情况称为阶级固化。用老话来说,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今天,也有一句潮流的说法是:猫生猫,狗生狗,小偷的孩子三只手。
迷上张承志先生的文字是因为他写的短篇小说《黑骏马》。此后,又翻出他的一系列文集来读,感触最深刻的是那篇《旱海里的鱼》。此篇文记录的是祖祖辈辈生活于西海固的贫穷农民们,穷到没水洗澡,穷到一年四季只用一床被子,穷到会饿死人的地步……西海固地处中国西部,属黄土高原的干旱地区,以及被认为是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他在此篇文中说,要改变一个家族的命运,至少需要两代人。
可事实是,两代人也没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始终摆脱不了的是女孩子没法读书,整日忙于琐碎的日常家务。男孩子初中毕业后打工挣钱,养活整个家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组合选择,浮沉起落。一代人如一滩水,是奔腾向前,还是亡于桎梏,很大程度的取决于出现在什么地方。
曾经和朋友聊起过一个很牛掰的学长,说他在大三的时候便拿到了四大的实习offer,雅思可拿8分,比赛可以闯进冠以“亚洲组”的那种传奇人物。但当真正接触学长时,才发现他也不过是我们芸芸众生中的一位,有时也会被生活巨大的压力闹得的身心俱疲。但我听到的是,他也有自卑,自卑来源于和他一起长大的小伙伴现在都在更高更强更牛掰的学府里深造。
我想想大学里遇到的另一些人,苟延残喘,却自我感觉无比良好。填实习简历时的空洞与无奈,英语渣到爆的现状,但这些都无所谓啊,因为自己在努力,想想自己苦学十二甚至是十三载,走出思想桎梏,地域桎梏,看到了更大更广更辽阔的世界。然后当遇到更优秀的人,便告诉自己,这就是布登波洛克式动力的前提:不同的生活环境导致人们具有不同的生活目标和欲望。对于我们,最可怕的事情,便是止步不前,而且自己还被自己感动着。
我也看过好多的文章,主旨是:教你如何打破已有的阶级,迈向自己的人生巅峰。有一篇记忆颇为深刻的是作者提笔从计划生育政策分析了阶级固化的消除。论点是由于计划生育的影响,双职工大多只有一个孩子,按照阶级固化的模式,孩子接替了父母之中的一个岗位,那还多出来一个岗位。千千万万个双职工家庭,便会多出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岗位。可是,我觉得阶级固化的问题根源并不在这里。试问,让一个与猪马牛羊相伴成长起来的孩子如何做好一个体面的工作,如何进入所谓的上流社会?
朋友告诉我,要想打破自己现有的阶级模式,就要尝试去做一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可是我总觉得一个人的自我认知特别重要。做到良好的自我认知,便要从三方面深入的剖析自己。首先,你是谁?其次,你想成为谁?最后,环境决定你能成为谁?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起码你能避免自不量力后的绝望。
今天看《摔跤吧,爸爸》,起初对影片中的父亲很是不满,为什么自己的梦想要强加给孩子呢?可是后来,我才明白在那般生活条件下,最优的选择便是踩在上一代人的肩膀之上,继承前辈丢下的盼望与心情。阶级固化是真的存在,但可怕的不是阶级固化,可怕的是你在阶级固化面前,望而生畏,止步不前,然后死于桎梏,却还在被自己感动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