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的第四天即5月4日下午回到家已经六点了,一进家门俺家老大,也没看见其人、也没听见其声,就说:“高耀宇你在哪儿,给你带回来包子喽”径直走到厨房把从姥姥家带回来的爱心包子放到厨房里,一眼就瞅到蹲在洗碗池盆里的两个碗碟,其实当时也没意识到是两个,直观想法就是,又堆到到这儿了,不洗,还还冒出了一句话:“这是攒了几天的碗啊?!”语气里有问责有感叹,幸亏儿子当时关着门在屋里呢,没听到。
后来另一个卧室里,又看到摊在床上的茶叶礼盒,盖子打开着,里面的茶饼也是看样动了动,也没放回的凹槽里,斜欠身搭在曹外一部分。斜眼又看到最外面的包装盒子在地上躺着。这时我就立马径直走到老大学习的屋子推开门,站在门口,虽然声音不大,比正常说话的声音是大点的,事后我感觉是有责备在里面的说:“高耀宇,你看那个卧室里摆着的茶叶,怎么没有收起来恢复原状呢呢?怎么又像小时候一样呢?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看了看就不管了?”这还是收敛了的,其实照以前还有一句话跟着,也不怕大家笑话了,就是“钻头不顾腚。”
这时孩子从伏案写作业的状态抬起头扭着头对站在门口的我说:“我怎么不管了,不管会这样啊?”孩子对我的回应是理智的、平静的。这时我才觉察到我又有点情绪了,觉察到自己又在无意识状态下掉到以前的模式里了。
我立马话锋一转:“哦,是哈,我看到了。”于是关门而出。
其实这时候脑子里也没有闪过在这个点上孩子有我期待的表现,只是在意识里想到了在执行师课程里学到的一句话:“我看到的是很局限的,我看到的并不是全部,因此我就不能妄自揣测孩子就真的如我所说啥也不管了。”
于是一边带着觉察,一边庆幸自己悬崖勒马的能力,一边准备晚饭。
在准备晚饭时,我看到了垃圾桶里是空的,垃圾被清理了,只是没把垃圾袋再套上,我看到了台板上残留的方便面的料包,但方便面袋子不见了,台板上也是干净的,锅也刷了,那两个碗碟仅是当天中午留存的。期间三天起码得六顿饭,肯定刷过锅洗过碗,碗也放回了碗架,期间也叫了外卖,没有看到产生的垃圾。
确实当我再用心去观察去体会时,岂止是啥也不管,而是有很大的进步,只是还不太到位,有瑕疵而已。
进一步 自我觉察,当我进家门,看到厨房里没洗的碗碟,意识层面立马就冒出来出来一句话:“这的攒了几天了?”其实从看到没洗的碗碟到冒出来那句话,中间我们的大脑还有一个我们不太觉察到、容易被忽略的心理过程,那就是潜意识的作用。
潜意识,心理学术语。是指人类心理活动中未被觉察的部分,是人们“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潜意识的部分是无法控制的,但它的速度却远远超乎你的想象,比5G网络的计算机运算速度还要快。
就在那一霎那间,几乎连一秒都不到,我的潜意识就已经把以前的类似场景下的点点滴滴,过了一遍,那种感觉也被调动了起来,比如碗筷横七竖八的堆叠在洗碗池里,时间太长都不好刷了,就是土话“搁把”了,还有炒菜的锅也是干吧了,即使偶尔刷碗,也是洗涤剂过量,得用更多的谁来充洗,水滴滴答答从台板上往地上流,碗也不放回碗架,就随意的堆在板子上。还有那种烦乱的感觉。综合以上就脱口而出了那句话。
还有看到床上茶叶盒被打开的场面,也是潜意识快速把类似的场面都掉了一个遍,还有当时的感觉。比如初中时只要把快件拿回家,就会立马好奇的走过来不用要求就会主动把快件打开,看完之后,好奇心满足了,就不管了,就走人了,打包的纸或袋子,盒子,还有里面东西都都各自为政,散落一地,特别是快件多的时候。还有每次整理好的衣服,每次只要他去拿过,就会又成了一摊,拿衣服,只管往外抽,不管上面的会歪或者乱。还有他的书,整理到收箱子里,只要他再找,里面就乱了,或者直接把碍事的拿出来,也就不收回去,就给你在哪儿摆着。再次强调一下,这个过程连一秒都不到,看到,直接引起情绪,然后就打开门和老大有了那个对话。
通过上面的描述, 我们知道 我们是无法觉察潜意识的,除非特有悟性或刻意练习,但它影响意识体验的方式却是最基本的:
比如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如何看待我们生活中日常活动的意义,我们所做出的关乎生死的快速判断和决定能力,以及我们本能体验中所采取的行动。都有潜意识在参与,只是我们没有觉察而已。
潜意识所完成的工作是人类生存和进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括原始本能、冲动、童年心理印记、环境熏陶、观念、习惯、人格等一系列因素。
也就是说潜意识里储存着我们的价值观,信念,情绪感觉经验,记忆,认知等等。也就是我们信念系统。
这里也就很自然的提到ABC法则了,看到摊在床上的茶叶也就是A,外在事件,经过我的潜意识的一系列的加工 也就是B,信念系统,出来的感受就是C,就是又在给我添乱,好烦。行为就是到门口去表达,怎么做事不管不顾,还有那句没说出的话比较难听的那句话“钻头不顾腚”。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认知引起情绪,情绪引领行为,行为导致有效或无效的结果。
很多人以为C是A的直接后果,只要稍加思索我们就会知道,同样的触发事件对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感受。
那么我为什么会加工出这么一个结果出来呢?那是因为有以前的诸多类似事件积累,然后我自己归纳的总结的。这就是我们每个人信念来源的一个途径,也就是自我思考做出的总结。
如果只有单独的这么一个事件,而没有以前的类似事件积累而在我内在沉淀下来那种感觉的话,估计不会有那段在门口的对话。
一个人信念到位形成有共四个途径,其他三个就是:本人的亲身经验;观察他人的经验;接受信任人的灌输;自我思考做出的总结。
那到这儿呢,我们有没有觉得组成我们信念系统的来源有些随机或随意性。
一个人面对世界种种事物的处理态度,所依据的就是他的信念系统。 因此可以说,维持这个人在这个世界生活下去的模式就是他的信念系统,而这个信念系统的效率便决定了这个人的人生是否成功和快乐了。
那信念又是什么呢?
信念就是【事情应该是怎样的】或者【事情就是这样的】的一个主观判断,是我们认为维持世界运转下去的法则,注意这是来自说话者脑里认知的世界,也即是主观的法则。是解释和支持行动或没有行动,解释和支持变化或没有变化的理由。是对于这个世界各种关系的主观逻辑定律的解释。
对很多人来说,信念也就等如真理——事情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所以,对信念的拥有者来说(更准确地说是对这个人的内心的运作系统来说),信念是绝对的。这点也就是很多人困惑和困扰的来源。信念是本人认为世事应该是怎样的,但并不能说真理一定是这样,我们所坚信的真理不一定是真理。
能够把主观信念和客观真理分开为两回事,便是一个人已经达到一定智能水平的认证。每个人拥有的信念数以百万计,无法完全清楚。因为绝大部分信念都存于潜意识里,不能全部呈现,也不会轻易地在意识层呈现出来。当一个人坚持一个信念的时候,是会看不到听不到不符合这个信念的东西的。信念绝大部分在潜意识里,只有在两个情况下会在意识层面出现:当受到冒犯或者挑战,还有有觉察的那一刻。
受到冒犯或挑战就是外在事件让你不舒服的时候。
觉察能力就得学了相关知识和道理后,多用多体验多感受,还是那句话,用了就有用,不用就没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