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禾光读书会第47期,分享人是柴金峰老师,他很喜欢国学,说话幽默,所以他用他独特的方法讲一部人人都知却也不知的《论语》,它是一本东方圣经,它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三岁丧父,家道中落。青年时便以广博的礼乐知识闻名于鲁,从事儒者之业。中年聚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后在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时,因与当政者政见不合而弃官去鲁。偕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学说,并修订六经。晚年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事业,整理《诗》《书》已传述六艺为终身制业。此书非常值得我们认真阅读并学习。很惭愧。我了解的都是在上学时老师让背《论语》里的句子,如: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等。我并没有深入了解这些句子,也没有去主动看《论语》这本书。我想经过柴老师的讲解,我要认真把这本书看看,并且类似这些金典的书我都要看看。
《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它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识人,如何当官,如何学习等等。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当柴老师讲到虽然孔子主张"礼"与"仁",但并不是没有原则。例如:当孔子的弟子问他: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对于怨恨要用正直的心,正直是不受外界影响,内心不存贪嗔痴,用真诚心。假如法律沦为以怨报怨的工具,则正义不纯,黑白颠倒,人心沦丧,以直报怨最需要是有足够的道德修养为基础才能真正的得以实施和产生巨大的作用。对于别人的恩惠,要用感激恩德来报答恩德。最后,柴老师问出两个问题让我们思考,一、我们学《论语》有用吗?二、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读书会成员积极的发表很多的观点:如年青小伙--李栋梁(大一新生,也是我们读书会的特邀主持人,他人长的帅,声音特别好听),对于他来说,《论语》就是他的方向加力量。路遥,美女加才女,有独道之见。孔老师,博学多才,并且对孔子很有研究,还有刘姐等人发表了各自的想法,我们思想上的碰撞让我们更深一步了解到孔子以及论语。最后梁老师做总结,她总是逆向思维,我们要做的是学习并传承,我们要做传承人,传道人,《论语》就是精神食粮,是文化力量。我们要将它传播出去,发扬光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