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写作社群的朋友聊到比较沉重的话题,聊的是二战期间特来津集中营,起初对这段历史并不知晓,于是在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
特来津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建立的一座集中营,位于捷克斯洛伐克(今捷克共和国)西北部的特雷津(Terezín),德语名为特莱斯延施塔特(Theresienstadt)。
特来津集中营于1941年11月开始运行,最初用于囚禁捷克的犹太人,后来逐渐扩展到包括奥地利、德国和其他占领区的犹太人。它被纳粹宣传机器包装成一个“模范营”,用来迷惑国际社会,特别是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访问时展示所谓“优越的居住条件”。
尽管有宣传掩盖,特来津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大量囚犯死于饥饿、恶劣的卫生环境和疾病。1942年到1945年间,估计有33,000人在特来津死亡,这其中有大量的孩子,根据现有历史记录,在特来津集中营被囚的儿童总数约为15,000人,这些儿童主要来自捷克、德国、奥地利以及其他被纳粹占领的地区。他们大多是犹太人,包括婴幼儿到青少年在内的不同年龄段,最后只有一百来个孩子在战争结束时幸存下来。
一些儿童在囚犯中教师的努力下,得以偷偷接受基础教育,并参与画画、写诗等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是儿童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也成为他们对抗绝望的心理支柱。然而,这些活动无法改变他们的命运,仅在有限范围内提供了一些精神慰藉。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科技进步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带动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不断改善人类的生活水平,但是,人性却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自私、贪婪、嫉妒等充斥着我们的内心,以至于战争和杀戮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占了很大一部分。
元代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有云:“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特来津集中营的孩子们原本应该拥有的,是一个在学校里追逐欢笑、在家庭中沐浴关爱的童年。然而,战争剥夺了他们的一切,让他们在营房中与死亡为伴。在为悲惨的犹太孩子祈祷之外,我们更要对带来这场浩劫的罪魁祸首们表示深度谴责。
在这个复杂而充满矛盾的世界中,分歧是不可避免的,但分歧不必引向战争。通过真诚的对话和相互尊重,我们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诉诸暴力。特来津集中营的孩子们的遭遇提醒我们,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应珍视和平的价值,学会在分歧中寻找共同点,在冲突中保持人性的底线。
正如历史学家所指出的,二战之后的国际秩序建立在一系列反思和教训之上。然而,现代社会的和平并非理所当然。我们必须不断警惕极端思想的抬头、对他者的妖魔化,以及对特权和利益的盲目追逐。只有通过对历史的深刻了解,对人性弱点的清醒认识,以及对普世价值的坚守,才能确保类似特来津的悲剧不再重演。
最终,特来津的孩子们的故事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召唤。通过铭记他们,我们也铭记了一种责任:维护和平、消弭分歧,保护下一代免受战争的荼毒。我们有责任以真诚和尊重,去书写一段不同于过去的未来,让那些在特来津失去的童年,成为最后一个被战争夺走的童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