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事情,如何判断它们谁轻谁重,谁急谁缓呢?如何更好的管理我们的时间呢,推荐阅读史蒂芬.柯维的《要事第一》。
作者史蒂芬·柯维被美国《时代周刊》誉为“思想巨匠”“人类潜能的导师”,并入选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25位人物之一。本书中提出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时间管理方法,那就是以原则为中心的方法,它超越了推崇更快捷、更努力、更机灵的传统方法,不是给你提供另外一个时钟,而是给你一个罗盘——因为比速度更重要的是前进方向。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时钟和罗盘、主要任务是将主要事情放在主要位置、相互依赖关系的协作增效和以原则为中心生活的力量与平和。从一种意义上说,这种方法是全新的。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它古老悠久,深深植根于永恒的经典原则,跟当前时间管理理念和“成功”论著所宣扬的权宜之计和不劳而获的方法截然不同。我们生活在一个喜欢走捷径的现代社会,然而,靠走捷径无法创造生活质量。生活的意义不在于速度或效率,做什么以及为何做远比做得快慢重要。
第一部份:时钟与罗盘
在时间的花费上,我们不断地做出选择,无论是在生活中的重大时刻还是在个人的片刻瞬间,我们做出选择同时也承受着这些选择所带来的后果。我们几乎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感觉,经常感到被自已想做的、别人要求我们做的,以及自已担负的许多责任搞得筋疲力尽,疲于奔命。
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可以通过“时钟与罗盘”作为有力工具来区分首要事情。时钟代表我们的许诺、约会、进度表、目标、行为——即花费时间所做的事情以及如何来管理时间。罗盘代表我们的构想、价值观、原则、使命、良知、方向——我们认为重要的事情以及如何生活。
日子过得忙忙碌碌!整天忙得团团转——开会、打电话、写文件、赴约、把自已推到极限,晚上倒在床上精疲力竭,第二天早早起来,又是如此,周而复始。虽然在别人眼中成绩斐然,做了许多事,但有时内心会有这样的感觉,“这又怎么样呢?你所做的真的那么有价值吗?”我不得不承认,自已对此不知道。
李宗盛有一首老歌《忙与盲》,歌词里这样写道:
忙忙忙 忙忙忙
忙是为了自己的理想
还是为了不让别人失望
盲盲盲 盲盲盲
盲得已经没有主张
盲得已经失去方向
人们期望自已忙碌起来,多干活。这已经成为我们社会地位的象征——如果很忙,自已就是重要的;如果不忙,我们几乎羞于承认这一点。忙忙碌碌让人充实,讨人喜欢,使人愉悦,也是不用处理我们生活中首要事情的绝好借口。哪怕让你忙碌的这件事,本身对你来说并没有任何价值可言。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得了一种“嗜急成瘾”的病,从解决紧迫和重要的危机中得到了暂时的快感,从忙忙碌碌中获得了安全感。“嗜急成瘾“是一种自我摧残的行为,它能够暂时填补未得到满足的需求所造成的空虚。
很多重要的紧迫的事情,占据了我们太多的时间,而真正重要的事情却因为没有那么紧迫而没能及时处理。为了更有效地讨论事情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问题,我们归纳了下面的时间管理矩阵。我们把要做的事情划分为四类,分别归在四个象限内。
事情按四大象限分类第一象限代表既“紧迫”又“重要”的事情,在这个象限里,我们进行管理,创造,需要拿出自已的经验和判断力来应对。如果我们忽视它,后果不堪设想。但是我们也需要认识以,很多重要事情之所以变得迫在眉睫,是因为被延误或因为没有进行足够的预防和筹划。
第二象限包括“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这是质量象限。第二象限不会逼迫我们,我们必须去做,这是个人领导象限。
第三象限几乎就是第一象限的幻象,包括“紧迫却不重要的”事情。这是一个蒙蔽象限。我们在第三象限花费很多时间,满足他人优先考虑的事情和期望,却认为自已在干第一象限的事情。
第四象限是留给那些“即不紧迫也不重要的”事情。这是浪费象限。第四象限不是生存,而是堕落。它可能开始像吃棉花糖一样给人一种满足感,但我们很快会发现空无一物。
随着将重心从紧迫性转到重要性上,我们意识到“首要事情“是要满足人的四大需要和能力。这些需要的实质包含在”生活、关爱、学习和留下遗产“这几个词中。生活需要是我们对诸如衣食住、经济福利和健康等东西的身体需要。关爱需要是与人交往、融入集体、去爱和被爱的社会需要。学习需要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心智需要。留下遗产的需要是我们的精神需要,感到有意义,有目标,内心科和,做出了奉献。强健的体魄、经济的保障、多姿多彩而且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个人发展和事业进步蒸蒸日上以及强烈的目标感、奉献感和个人平和的思维定式构成了生活的质量。四大需要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自成一体,而是息息相关,重叠相交的。综合地满足四大需要就如同化学物质合成一样,当整合作用达到”临界水平“,我们就会体验到自燃——内部增效作用爆发,从而点燃心中之火,在生活中产生构想、激情和冒险精神。
我们要把人放在时间表前面,把罗盘放在时钟前面,想过有意义、做奉献的生活。我们想要平衡与快乐地生活、关爱、学习和留下遗产。
第二部分:主要任务是将主要事务放在主要位置
我们期望只撒下几颗种子,回来却能看到美丽而整齐的园地,等待收获的蔬菜和水果;我们期望不用付出时间和精力,不用节食,就能拥有完美的身材;我们期望即使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他们却依然对我们亲密无间……可是事实一定会让你失望。
锡德尼.布莱默博士在他的《阿波罗精神》一书中所言:“大自然是和谐平衡的。我们不能打破她的平衡,因为我们知道因果规律是千真万确、残酷无情的自然规律;但是作为国家和个人,我们却未能发现自已的平衡,因为我们尚未认识到这一规律不仅适用于自然界,而且同样无情地适用于人类生活和社会——即种瓜必定得瓜,种豆必定得豆。“
做一个试验:广口瓶里怎么样才能装进更多的石块呢?首先,放大石块,接着放小卵石,让它们进入石块之间的缝隙,然后倒沙子,沙子进入石块和卵石之间的所有缝隙,最后在看似已经很满的瓶子里还倒入了一升水。这个试验说明了什么?大石块——我们的第二象限目标——必须先放进去,放进了大石块以后,卵石、沙子和水——我们的琐事——能合适地进入到各个缝隙。
安排重要的第二象限目标是实现要事第一的重要一步。如果我们不先把第二象限活动放在合适的位置,那么整个一周就很容易被不断打扰你的第一象限、第三象限活动所占满,那就很难再加塞安排无比重要的第二象限活动。如果我们先放入大石块,那一切就不同了。我们建立了一个完成重要任务的平台,其他活动可以围绕着它们来安排。一旦开始向第二象限投资,它将大大影响你花费在其他类活动的时间。当你计划、准备、建立人际关系或享受高质量的休闲活动时,你将发现你收拾残局(第一象限)或回应他人的紧迫要求(第三象限)的时间大大减少。努力达到的理想情况是完全消灭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活动。时间完全花在重要的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活动上,重心逐渐转向准备、预防和见效的第二象限。
也许在时间管理领域我们听到的最深刻、最经常说出来的痛苦就是失去平衡。最经常提到的是工作与家庭之间的角色冲突,最经常说出来的痛苦是各种人际关系和个人成长方面的缺失。
前段时间有个贴子写了香港TVB隐退的一个演员陈锦鸿,相比成龙在事业上的成功,他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但作为父亲这个角色,他却十分优秀,他把一个“自闭症”的儿子培养成了“学霸”。当儿子两岁多还不能说话,被确认为“自闭症患儿”,陈锦鸿开始也认为只要把孩子交给专家,自已只要努力赚钱就好,可两年过去了,儿子竟然没有一点好转。于是他们放弃了如日中天的演艺事业,夫妻二人打算在儿子“自闭症”还是可控制期间努力去帮助他恢复。他们曾学“孟母三迁”,从市区搬到农村,越搬越偏僻,这期间陈锦鸿每天陪儿子步行,因为儿子不讲话也不理他,陈锦鸿就像导游一样自己跟自己讲,白天1小时去郊外,晚上1小时去市区,但是几个月后,与儿子小桦的信任还是没培养出来。但陈锦鸿没有泄气,他只是不断地在研究:怎么能建立起与儿子的信任,启发他去讲话。有一天,儿子看了一棵树很久,他知道小桦想去爬,但又很害怕,于是他学给儿子爬,后来小桦自己爬,要跌倒的时候他就扶住儿子,掉下来一次就扶一次。付出就有回报,一个月后小桦开始信任爸爸了,他教什么,儿子都会说,但换取这份信任的背后,是陈锦鸿在这棵树下,不厌其烦地扶了数百次。连上厕所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他用了3年时间才帮孩子做到。儿子上小学了,他并没有把孩子放在跟自闭症有关的学校,而是正常的主流学校,特意聘请专业老师陪孩子上课,最重要的是要控制情绪,没想到第一年,小桦就考了全年级第一名。对于竞争激烈的演视圈来说,陈锦鸿暂停了将近七年,等于完全就是放弃了自已的职业生涯,但作为一个父亲来说,他让一个“自闭症”儿子能完全溶入正常人的生活,他觉得这是比获得什么演艺大奖更开心的事情。
正如甘地所说:“一个人不可能在生活的某个领域表现优异而在其他领域却行为失当。生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我们把角色看作是生活上分离的“部门”,我们陷入的是时间匮乏的心态。只有这么多时间。时间花在这个角色上,意味着它无法花在其他角色上。这是输赢观点——一个角色赢了,其他角色就输了。我们在与自已竞争。但实际上角色的平衡是协调好各种社会角色,不是A或B,我们所追求的平衡是A和B。
生活中的每一周、每一天、每一个时刻都是尚未探索过的领域。即使制定了认为相对完美的计划,但每天总会有一些意外的挑战、全新的机会,有种种理由或借口不按计划去做。在这一天将要过去的时候内心的感觉如何?是否因为没有完全按计划办而感到沮丧,很不痛快?由于试图面面俱到、做出了极大努力而疲惫不堪?或者你感到很平静,内心对自已的所作所为很满意,因为你做到了要事第一?抉择时刻就是真理显露的时刻。这是对我们的性格和能力的考验。如何才能在繁纷复杂的事情里做到“要事第一“呢?
第一,有意识地询问。有意识地询问是极其重要的行动,通过它我们能实现以原则为中心。这是询问我们的良知,不是出于好奇,而是出于要以内心智慧为基础而行动的承诺。你不是根据自已的需要来做出回应,你忧虑的也不是时间紧迫。重要的是要理解,智慧就像心灵和头脑之间的婚姻——一种协作增效。内心的智慧超越了头脑的智慧。当我们学会倾听自己的良知并坚持良知,良知教导我们的许多事会通过我们的经验而转移到我们的知识的理性思维框架中来。
第二,无借口倾听。当我们没有按照自已的良知行事,开始编造借口,对自已讲“理性的诺言“:为什么我们应当做其他选择。通常我们会感觉内心失调和紧张,我们会责怪、谴责他人。他们可能感觉到我们的责怪而做出同样的回应,于是产生了负面的”协作增效“。因为没有按照良知行事,我们每人的行为都招致其他人的负面行为,结果又成了我们为自已寻找的借口。我们应当学习去倾听,就像倾听自已的良知一样,去倾听自已的回应。把良知的每一个表情都看作邀请,请你与生活基本规律达成更进一步的协调一致。于是,倾听,回应……再倾听,再回应。
第三,勇于行动。保持自尊、考察内心的动机、不再寻找借口为自已辩护,这一切都需要勇气;以原则为中心面生活,不根据流行或为了他人易于理解而做出自已的选择,这些也需要勇气;明白你要高于自已的情绪、高于自已的想法、明白你能掌控自已的情绪和想法,这些也需要勇气。
埃莫森说:“我们坚持做一件事,它会变得越来越容易。不是因为事情的性质变了,而是我们做事的能力增加了。“当我们学会了有意识地询问、无借口地倾听、勇于行动,我们就发展了自已以原则为中心而生活的能力。
第三部分:相互信赖中的协作增效
我们的角色是相互依赖的——我们是丈夫、妻子、家长、朋友、老板、雇员、同事、朋友、合伙人,几乎每一种角色实际上都至少同另外某一个人发生人际关系。事实是,生活质量从本质上取决于相互依赖。我们取得的成就是相互依赖。
在相互依赖的现实生活中,双赢是唯一可靠的长期选择,双赢是心胸宽广的基本要素——对于我们双方都有许多双赢的机会,我们齐心协力就会有许多双赢的机会来为我们自已和他人创造更多的收益。“取胜“并不意味着某人要输,取胜意味着我们实现了我们的目 标,通过合作而不是通过竞争,我们可以实现更多的目标。通过一起工作、互相学习、帮助对方成长,每个人都会受益,整个社会也会受益。
双赢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建立在互益或互惠原则的基础之上的基本模式,通常被称为“黄金规则“。如何建立双赢思维呢?
首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的理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交流的首要目的是寻求理解,把我们的观点和意见以有效的方式传达给别人,如果我们在听别人说话,通常也打算做出反应。我们看待分歧时就像我们站在一面巨大的凹凸镜的两面,两边所持的观点都有价值,但是要真正理解对方的观点,唯一的方法就是站到对方的位置,设身处地,看对方所看。就像甘地所说:“如果我们换上对手的鞋子并且理解他们的立场,世界上四分之三的痛苦和误会将会消失。“
第二协作增效。协作增效是双赢的思维方式和首先理解别人的成果。协作增效是把相互促进的创造性想像力综合在一起的力量,这个近乎神奇的数学公式就是1+1=3,或者更多。它是第三种选择的创立,这种选择真正强于个人所能独立想出来的任何方案。
第四部分:以原则为中心生活的力量与平和
在大自然中有某种平衡与和谐的感觉,季节如约而至,如约而去,生命循环往复,付出和收获结合为一个美丽和谐的整体。每一场灾难——风暴、地震、洪水——都是成长和弯化的一个更大的和谐而自然的循环的组成部分,自然之美根据它自身的法则展现在我们面前。
当我们踏进大自然时都感觉到某种平和,我们对现实和自然规律的作用恍然大悟,我们无法改变它,我们无法控制它,但这种想法使我们重新振作,我们感到乐于成为某个事情的组成部分,它让我们备受鼓舞,而且千真万确地存在。
我们所谈论的平和是我们深层次的内心世界的功能,是快乐的生活,它是在生活中被发现的,而不是靠遁世获得。通过本书所展示的第四代的模式和过程同我们的生活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发现了另外一种平和:
我们赖以生存、爱、学习和平衡快乐的心态留下遗产的能力中的平和。
我们的能力发展中的平和,在我们面临选择时赋予我们性格和能力。
我们作为合作者而不是竞争者的平和,因为合作已成为一个活生生的有机合作整体的一部分。
通过学会聆听和依据良知生活的不断上升的平和。
正如斯科特.派克女士在《荒芜人烟的道路》一书中所说:“生活是困难的,这是一个伟大的真理,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之所以是一个伟大的真理,是因为一旦我们看到这个真理,我们就会跨越这个真理。一旦我们知道生活是困难的——那么就会变得不再困难,一旦承认这一点,生活是困难的事实变得无关紧要了。“
小结: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一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现在是和平年代,我们不需要在去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但是当我们回顾这一生,我们应该集中精力去做有意义的事,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做好每一个在角色。不要觉得生活里只是充满着紧迫性的忙碌和没有目标的盲动。
人生是短暂的,生命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而我们该做的就是判断这次浪费是否“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