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开了个网店,分享新开业几天来的感受。
为什很多人都不愿意在熟人开的店里买东西呢?
分享好物到自建群里,那么多人熟视无睹;分享到家族群里,石沉大海。
我愕然。
这是一个很现实而又扎心的话题。
此种现象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好像见怪不怪,大约,大概,大略,大家都这样吧!
我以为只有我身边的人如此。
有一年在外地打工,工程部设在城乡结合部的一个村子里。
那村子不大,村里人口也不多,村道上唯一仅有一家菜店,每天的高峰期门庭若市,生意很火,菜店就像一台提款机。
某信到账五元……
某宝到账四点七元……
喇叭里收银的声音此起彼伏,我分明感觉得到那家人嘴角都带着微笑。
需要说明的是,那家店主并不是本地人,而是来自外省。
我不禁诧异,开个菜店很难吗?村里人不会卖菜?
非也。
听人介绍,本村其实有几家卖菜的,不过都在别处卖,或开着三轮走街串巷,或在市区市场里练摊。
近水楼台先得月,为什么不在本村里卖呢?
知情人轻哼一声:那也得能卖了才行。
嗯……?
什么蛊?
原来村子里是有本村人开过菜店,可没撑多久,黄了。
村人宁愿多走路光顾附近的菜店,就是不愿意进同村人的菜店消费。
难道是蔬菜的质量不好?
都是在市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进的货,有差别吗?
那,是店主宰熟?
非也,有些菜可能还要便宜个几毛钱。
站在局外,觉得这些人很搞笑。
人在局中迷,代入后很容易理解。
假如这条街上开了一排饭店,其中就有我的一位熟人,我是要去哪家消费?
从理性的角度,既然是花钱,那肯定去口碑好的,或者符合我口味的,价廉物美的饭店。
从情感的角度,只要熟人的饭菜不是太差,照顾下生意情理之中。
听懂了吗?既然是照顾,那就适可而止,我没有义务每次都要照顾你。
更多的时候,我会照顾我的口味,我的荷包。货比三家,择优消费。
熟人也许不能理解,你看,他又去了别个饭店,哪里吃不是吃呢?有钱不照顾熟人买卖,真是小气!
心里的芥蒂一旦产生,以后见面就会拧巴。客套话还是有的,只是皮笑肉不笑。
店家错了?还是消费者错了?
如果是上述情况,店家需要调整心态。世上的财富千千万,你挣得完吗?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
您来我欢迎,您不来我清静。
只要心正,把人做好;只要勤快,把事做好,其余的交给时间,上天会还你公道。
至于有些人不爱到熟人开的店里消费,需要费一番思量。
人们消费的终端,其实就是购买需求。
你有的别人也有,你没的别人还有,那活该你关门大吉。
生意就是竞争。
我本不是个生意人,但这里面的弯弯绕绕也明了几分。
直播带货的千千万,有人卖口水,有人卖知识,有人卖情怀……
划拉到口若悬河,一条裤子也能开出花来的,走你!
一篇文章,前面讲故事,后面卖书,也许我会停留几秒钟。
有人不卖货,只讲题外话,教你知识,传播正能量,赢得粉丝百万。货就在那里挂着,你爱买不买,反而卖得热火朝天。
有人形象地称之为扫货团,一个庞大的“丈母娘”大军,所到之处,卖光光。
表面上是名人效应,实则上归结为修为的问题。
作家的书卖不动,也许是写得不好,也许是却能量助推。
卖不动货不是货的问题,而是修为不够,不得要领。
生意经也是经,不下苦功夫吃不透个种奥妙。
人与人之间的情商相差无几,左脸上有卖货,右脸上有收钱,别人都能看得到,唯恐避之不及,何来生意?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苦练内功,花儿盛开,蝴蝶自来。
有一天会发现,在你的店门口,拥挤的购物大军里面,你能看到几张熟悉的面孔,还纠结吗?一切释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