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初,也就是甲午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李鸿章开启了遍访欧美之旅。尽管古老的大清帝国刚刚在与日本的战争中吃了败仗,但西方各国仍旧对这位晚清重臣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和礼遇。李鸿章此行的第一站是沙皇俄国,名义上为庆祝尼古拉二世登基,实际上俄国方面超高的招待规格和李鸿章本身的宰辅重臣身份就已经决定了这次访问绝非“随份子”那么简单。联想到此前不久一败涂地的甲午战争以及后续“俄、德、法干涉还辽”,清廷对沙俄的好感顿时飙升,这次访问的一大目的就是在联手对付日本上与俄国达成协议。
站在中国的角度
大清危若累卵、国防孱弱,甲午一役致使数十年洋务运动的成果付诸东流。此刻日本刚刚取得胜利,国势正盛,如何制衡这个曾经不如自己,后来又打败自己的东洋小国是朝廷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个国家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往往会有两种反应:要么与之对抗,要么与之妥协。大清也不例外,此时两亿三千万两白银刚刚送出去,要与日本展开全面的军事对抗显然不现实,但要就此服软,向蕞尔之邦俯首帖耳,对大清帝国这种天朝上邦来说也确实转不过弯来。而且更重要的是,甲午之后从朝廷到民间对日本痛恨至极,强烈的反日情绪丝毫不亚于50年后。
此时遍观全球,实力足以制衡日本的俯拾皆是,但战略目标能够为大清所用的却少之又少。英国已经与日本结盟,德、法、美没有对抗日本的现实需求,清廷唯一能够指望的就是前面带头逼迫日本吐出辽东的俄国。对于沙俄的“干涉还辽”之举,满清自然是感恩戴德,但弹冠相庆之余,朝廷上下绝非尽是庸碌无识之辈,实际上部分大臣已经看出俄罗斯背后的包藏祸心。俄国一心赶走日本,不准其染指辽东,其本意并非同情中国,而是打算占为己有,甚至终极目的是侵吞整个东北。此刻的大清高层面临两个选择:若联合沙俄,久之则为沙俄所制;若不联合,眼下何以对付日本?左右为难的处境让满清政府真真体会到了弱国的尴尬,“饮鸩止渴”还是“坐以待毙”,朝廷必须做出一个选择。
站在日本的角度
“王政复古”以来,明治政府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日本大踏步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甲午战争的胜利绝非一次偶然。中国的史料历来喜欢把日本描绘成一个穷凶极恶,妄图鲸吞大陆的不自量力者,好像这个小国从开始就是一心一意把中国亡国灭种的形象。但你去研究日本的史料,会惊人地发现在明治初期,日本人学的完全是英国人那一套“均势外交”。英国对付欧洲大陆的政策归结起来就一句话:维持国家间的实力平衡,避免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换句话说,谁强我就打谁,那么甲午之前亚洲谁最强?当然是大清帝国!但在满清被打趴下之后,日本的政策不是踏上一只脚让其永世不得翻身,而是调转枪头瞄准了沙俄。
中国被打败之后,日本也曾有过几次示好的尝试:“打归打,打完了我们还是好朋友。”可惜这种想法只是己方的一厢情愿,刚被打断了腿的清朝从情理上实在接受不了日本递来的拐杖。说句马后炮的话,如果不是民粹主义高涨,导致满清在甲午之后对日本的政策产生误读,完全可以坐视日俄龙虎相争,又何必使用“引虎驱狼”之计,搞什么“联俄制日”,最终把辽阔的东北白白递到俄国嘴边呢?李鸿章访俄之后,双方签订《中俄密约》,俄罗斯取得在东北修路和驻军的权利,并逐渐把这片地区完全军事控制。束手无策的满清政府此时才如梦初醒,原来相较于日本,沙俄才是更大的威胁。
站在俄国的角度
黄俄罗斯计划是历代沙皇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只要不出意外,俄国人可以慢慢从北方向南渗透,直到完成自己的预定计划。千算万算算不到日本横空出世,不仅三下五除二干翻了大清,还要把辽东半岛割走,这下就把俄国惹毛了,于是联合德国、法国一起向日本施压,最终迫使其放弃辽东。俄国人这一举动达成了预定目标,但也与日本结下世仇,不过副作用是取悦了清朝。眼见满清朝廷对甲午一役耿耿于怀,同时又对俄罗斯心怀感激,为什么不趁热打铁,一举促成俄中之间的友谊升级呢?当然,“友谊”是假,“利益”是真。
就在俄国对中国频频示好之际,恰逢沙皇尼古拉二世登基,俄方便邀请中国派出使节参加典礼。按照清政府最初的想法,随便派个官员意思一下就行了,因此起先拟定的是湖北布政使王之春,但沙俄闻后说不行,你得派个重量级的人物来。如此鲜明的政治信号在老练的慈禧看来再明显不过,俄国人一定有事要商量,于是时年74岁的李鸿章再度出山,而这一趟将是李鸿章人生中最失败的一次外交。临行前,慈禧单独召见李鸿章,可以想象两个年过古稀的老头老太太在一起能嘀咕什么,无非是怀着挽救国家的最后一线希望与俄结成联盟。不过他们选错了对象,只要看看历史上俄国人对盟友做的事就知道他们从来靠不住。
果不其然,《中俄密约》签订不到10年,大清就不得不咽下自己亲手种下的苦果,偌大的东北完全陷入俄国之手。而且相较于战场上正面厮杀遭受的失败,朝廷上下无不深感被人愚弄,这也导致在后来的日俄战争中,清朝表面恪守中立,但实际上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在暗中帮助日本。平心而论,李鸿章是个卓越的政治家,尽管在《中俄密约》的谈判细节上锱铢必较,竭力争取国家利益,无奈外交的大方向就是错的,最后怎么可能有不失败的道理?这或许也是老爷子至死都无法释怀的原因之一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