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养育孩子的过程即是治愈自己的过程

养育孩子的过程即是治愈自己的过程

作者: 循循善优 | 来源:发表于2021-03-30 22:58 被阅读0次

    故事一

          小明的妈妈非常重视他的学习。平时都是亲自接送,早晨路上都在听英语。晚上回家,也是妈妈陪着,小明写作业,妈妈在旁边看书,听网课。小明的时间都被安排得妥妥的,非常科学、合理。几点该写作业,几点该休息啦,几点该下楼跳绳,几点该吃水果,小明的妈妈总把小明的学习、生活安排得妥妥的。平时小明成绩不错,人也听话,很被大人喜欢。马上就要期末考试啦。小明的妈妈很用心地帮助小明做了错题本,一题一题地帮小明过。又让他做了一些同类型的题目,确保无误。可是,一到考试,小明总是在犯低级错误。第一次期末考试是忘记写名字,第二次是数学忘了写单位,第三次是填空题漏填了一题......总之,无论妈妈怎么努力,明明全部都会做的小明,永远考不了一百分。

    故事二

          小刚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父亲是博士,母亲是硕士。从小他们都教育小刚要知书达理,要上进,要努力,要优秀。婴儿时期就购买了大量的绘本给孩子看。长大了各种兴趣班,音乐、美术、英语,没有一样落下的。小刚懂得也挺多的。父母说什么都乖乖地听着。可是问题就是他的成绩总是提不上去。爸爸妈妈让他去补课,他也乖乖地补课。总之,对于父母的安排他都表示很开心,很喜欢。但是,成绩总是上不去。考得不理想,他也很难过,也表示要认真学习,继续进步。周末也看到他在努力学习,没有贪玩。但是,成绩总是提不上去。

    故事三

          小玲从小就被妈妈养育成了小公主。穿漂亮的公主裙,上最好的早教课,用最好的婴儿用品。妈妈的目标是纽约的茱莉亚音乐学院。小玲长得也漂亮,乖乖的,很可爱。大人们都很喜欢她。夸她漂亮,夸她乖。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她吃东西总是磨蹭。幼儿园的时候,每天都需要老师喂,永远是吃到最后的那个。老师曾经告诉她父母说有一天她含着一口饭睡午觉,仿佛咽不下去一样。现在上学了,特别是早晨要急着出门,她那嘴巴就像张不开似的,食物吃进去,也不咀嚼。要么喝牛奶洒在身上,又得重新换衣服。总之,越着急,她吃的越慢。可以把人急死、气死,她还是在那里慢条斯理地,嘴巴就像不会动一样。故事里的父母为了解决问题,都努力地找过原因,关注各种育儿公众微信,泡微信群,跟老师沟通交流,找过来人取经,都没办法。

          以上三个案例,都是朋友工作室的化名案主,我们先来看看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视角:

          如果你也遇到故事里类似的事情,例如孩子什么都好就是写作业磨蹭,例如孩子说什么也不洗澡,例如一到要出门孩子就磨蹭,可以在床上穿衣服穿半个小时,......那么,很有可能,你被孩子攻击啦。

    这种攻击叫做“被动攻击”。

    1、什么是被动攻击?

    被动攻击(passive aggressive)是用消极的、恶劣的、隐蔽的方式发泄愤怒情绪,以此来「攻击」令Ta不满意的人或事。被动攻击通过一种典型性静默,表面无动于衷却间接地表达敌意的消极行为。故事里的小明、小刚、小玲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乖、听话。乖并不意味着没有愤怒,乖并不意味着没有攻击性,只不过他们用一种隐蔽消极的方式表达攻击性罢了。

    2、孩子为什么会进行被动攻击?

    以上的故事里,我们都看到能干优秀的父母。优秀的另外一面可能是强势。强势也意味着高度的控制。

    故事里的孩子看起来乖巧、听话,可是如果你仔细看,就会觉得他们的生活里少了点什么。

    小明没有告诉你他是多么渴望去踢球,小刚没有告诉你他是多么渴望他的父母都是学历一般的普通人,小玲没有告诉你她是多么渴望像别的小朋友一样可以跪在地上玩。

    不说,并不代表没有渴望。

    不说,只不过是”说了也没用“,他们的人生都被”妥妥地安排好了“。

    孩子小的时候当然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渴望、不同意见,甚至不听话。如果得到的都是父母批评、甚至情感、肉体的暴力、惩罚。那么,孩子就无法跟父母正面交锋。

    这股能量就会被压抑下去,在身体里发酵,从而发展出另一种攻击方式——被动攻击。

    我记得一个中学突然不优秀的孩子曾经跟我说过,当年他一周上七个兴趣班,他提出来太累了。妈妈:“那可以帮你停一个。你想停哪个啊?“孩子:”我不想练琴了。“妈妈:”什么都可以停,就是钢琴不能停。“小学,孩子一直很优秀。到了初二那一年,他突然就不”优秀“了。现在已经在家闲了半年。

    幼年在强势妈妈控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往往会积压很多的委屈和愤怒。

    一旦我们还像小时候那样,听妈妈的话,按照妈妈的话去做事情,内心中的那种委屈就会涌上来,我们就会认为自己成了一个服从者。

    我们不想体验被控制的感觉,我们都特别渴望做一个控制者。

    于是,”乖巧的“孩子跟强势的父母开始上演一出权力斗争的游戏。

    你可以每一道错题都帮我复习,你可以不让我出去玩,我也可以总是在考试的时候,犯低级错误;

    你可以从小按照哈佛的标准培养我,我也可以总是努力但是就是学不好;

    你可以让我当小公主,我穿什么、用什么、应该有什么表现都是你说了算,我也可以吃进去的饭就是咽不下去。

    看起来强势的父母,会经历非常强烈的挫败感、沮丧感、无力感;

    而看起来弱势的小孩,也用独一无二的方法捏住了父母的七寸。

    这也是家庭的一种平衡。

    也和我们课上听王博士讲的:孩子从寻求关注—寻求权利—报复—自暴自弃一致

    说得难听一点,这也可以算是弱势者对强势者的报复。成绩好的孩子突然不上学、得抑郁症了,孩子是在用让自己厌学、辍学、得病的方式报复父母。

    而这个世界上一个孩子对父母最大的伤害就是杀死你的孩子(自杀)。

    3、什么是被动攻击型人格?

    一旦家庭形成了明显的强势、弱势情形,渐渐的,有的孩子就会发展出被动攻击人格。

    被动攻击型人格(passive-aggres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也叫被动型攻击人格或简称被动攻击,是一种以被动方式表现其强烈攻击倾向的人格。

    被动攻击型人格的表现有哪些?

    在团队合作中,表面顺从,实则抗拒;表面友善,实则逃避。

    经常拖延、敷衍,乃至常常“忘记”一些不太紧要的任务。即使ta有很多和团队领导者不同的想法,也不会主动表达,但是在工作中犯很多低级错误。可以直接把上司气死。

    在亲密关系里,常常自尊心低、控制欲强,TA擅长放低自己的需要、满足对方需要来取悦对方。但是又暗暗期待对方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对方主动询问“你怎么啦?”“你生气了吗?”,而此时TA的回答可能是“我没事啊”,或者反问“你为什么要生气呢?可以想象被动攻击形成人格以后会给当事人在将来的人际关系里带来多大的困扰。

    4、如果孩子有被动攻击的表现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必须先了解被动攻击是在彼此不对等的情况下形成的。被动攻击不可能脱离强势的一方,而在真空里形成。所以,我们需要把孩子的被动攻击行为放到关系里来看。

    看完文章,我想从家庭教育工作者的视角提醒你:请不要着急对号入座。

    而是静静地感受你自己。

    是不是很害怕生活失控?

    是不是事情都需要有条理的安排你才会觉得安全?

    在孩子身上是否投入了过多的时间、金钱?

    和孩子之间平时是否经常,甚至每天都有权力斗争?

    强势和控制本身并不是缺点。

    用的好,用的对,可以成就事情。

    对孩子的过度控制的背后往往藏着父母早年没有被疗愈的伤。很多强势的成人其实早年受过很多委屈、苦,甚至是深深的伤害。

    没有被疗愈的伤往往在我们成年以后,变成执念,变成对孩子的高度控制。

    养育一个孩子,其实恰恰是我们可以重新观看自己生命的机会。

    愿你看到自己那没有被安抚的恐惧,

    愿你看到自己那没有被接纳的不完美,

    愿你看到自己那没有被拥抱的孤独,

    愿你看到强势背后对安全和温暖的深深的渴望。

    孩子对父母进行被动攻击不完全就是坏事,被动攻击也是攻击,能够攻击,也意味着自我意识,意味着力量。

    愿你能够听到那个乖孩子生命深处的呐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养育孩子的过程即是治愈自己的过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lsnh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