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苏轼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意:我老头子姑且发一发少年人的狂劲儿。左手牵着黄毛猎犬,右手臂托着苍鹰,头戴着锦帽,身穿貂皮衣,率领众多的儿郎,骑着骏马,风驰电掣般的驰骋于平坦的山岗上。为了酬报全城人跟随我观猎的盛情,我豪情万丈,要像三国时期吴主孙权那样,骑乘俊马亲手射死老虎。
喝过了很多酒之后,胸怀更加开阔,胆气也更为豪壮。现在我的头发虽然有一丝发白,身体也有一些衰老,但是那又何妨!我要像汉代云中太守魏尚阻击匈奴那样从容,那样坚强。但是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有一个像冯唐那样的人手持着“符节”来到此地召唤我?让我奔赴西北战场,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我能骑上千石的骏马,我能拉开弓弦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的方向射死前来入侵的西夏之敌。
析:这是苏轼作品的第一首最具豪放的词。宋神宗熙宁八年,苏轼被贬官密州第二年,当时的北宋王朝国贫民弱,不断受到西北边境少数民族的侵扰。就在当年七月,北辽曾胁迫宋朝割地数百里给他们。苏轼这年十月祭常山回来,与同僚会猎于铁钩,黄茅岗,作了这首诗词以抒情怀。
词的上片描写打猎的盛况,下篇抒发报国之志。表现了他决心抗击辽,夏侵略者的爱国壮志。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即显出了豪放的气韵。“聊发”也就是由于政治上失意,理想不能实现,内心深处郁积已久而无法扼制的迸发。“少年狂”说明词人雄心未灭,壮心不已。接着便是写了他的狂态,“左牵黄,右擎苍”简简单单的六个字,便将一个威风凛凛,神气十足,左手牵狗,右手托鹰的密州太守形象勾勒了出来,让人印象强烈。“锦帽貂裘”是汉朝羽林军的服装,在这里指随从打猎的壮士们的装束,“千骑卷平冈”中的“卷”字,生动的展现了威武雄壮的猎队武士阵容强大,飞马驰骋,席卷山林的气势。 有了前边“老夫”的壮举啊,因此才有“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的句子。快点通知全城的官员将士和百姓跟随我出城射猎。看看我,看看你们的太守是怎样勇猛,像孙权那样射杀猛虎的吧。“老夫”的狂态在这里得到了更深一层次的表现。
下片词写,畅饮好酒之后,“老夫”更加心胸开阔,胆豪气壮,即便有些微鬓白,又有何妨?这是一个雄心未减的自我评价。接着词意升华,用了典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据《史记*冯唐列传》载:汉文帝时云中郡太守魏尚。杀敌甚众,但因报功文书上所记的杀敌人数与是与实际不符,缺六人,被削职查办。后经郎中署长冯唐极力辩白,最后汉文帝派冯唐“持节”前往云中赦免了魏尚的罪。让他继续担任云中太守。 苏轼在这个时候政治上处于失意的阶段,故以魏尚自许。
或许,我在这里窃以为苏轼以冯唐自喻,冯唐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循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还只是个中朗官,他和苏轼的性格何其相似也。苏轼也是在说“冯唐易老”,韶华易逝,什么时候能有一个“持节”的人,召唤自己,使自己得到朝廷的信任,使他能宏图再展,为国立功。表现出了作者渴望报效国家的急切的心情。
“会挽”三句,意志强烈:我一定能把那雕弓拉的如满月一样,射向西北方向的天狼星。作者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之心,恨不能立即的驰骋疆场,杀敌报国。写到这里,“老夫”的狂态已经尽显,淋漓尽至。
![](https://img.haomeiwen.com/i12952397/219098f256bd8da7.jpg)
2023.6.0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