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孩子的成长用“手”说

孩子的成长用“手”说

作者: 樂家亲子工作坊 | 来源:发表于2017-04-13 22:28 被阅读0次

    人类的手是如此的细致与复杂。不只能使心智显现出来,也能使整个生命与环境进入新的关系。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类是借助手而拥有了环境。双手在智慧的引导下,改变了环境,进而使人完成世上的使命。——蒙台梭利

    每个孩子都有一双稚嫩可爱的双手,父母经常喜欢捏一捏,握一握。虽然孩子太小还不会或者不太擅长用语言清楚的表达,但是如果父母看了这篇文章,就知道我们还可以通过孩子的双手来了解他们。

    拳头——新生儿

    如果父母们仔细回想,孩子出生的时候,小拳头几乎都是紧紧的握着。因为孩子的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高级中枢的调控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表现为曲肌紧张。父母不用特别担心,但是,也应该慢慢帮助孩子打开紧握的拳头。因为这就是在帮助孩子开启智慧之门。

    手和大脑发育关系密切,收的动作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父母应该这样做:

    1、轻轻打开他的拳头,帮他按摩手指,舒缓紧张,并柔声细语的告诉他,爸爸妈妈爱他,欢迎他来到这个世界;

    2、洗澡的时候,一边清洗,一边按摩;

    3、喂奶的时候,把手指伸进他的手心里,大手握小手,轻轻摸一摸,摇一摇,也可以把孩子的手放在妈妈的脸颊上,让孩子触摸妈妈的皮肤;

    需要注意的是:

    以上过程都要配合父母温柔的话语,比如我爱你啊,欢迎你来到这个世界上啊,宝宝你真香啊等等,因为新生儿虽然只能看到一二十厘米的距离,但是听力已经在妈妈子宫里发育的很好了,听到熟悉的父母的声音会觉得安全和放松。

    手掌——两个月以上

    我记得乐妞两个多月的时候,非常热衷于观察自己的手掌,她会把自己的小手神展开,然后不断的翻转掌心,有时候又会把两只手缠绕在一起,又或者用嘴巴把自己的手指头都“品尝”几遍。再大一点的时候,会将手掌向前伸,想和身边的大人一起互动。其实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有情感需求,由于月龄太小,只能用手部动作来表达,但是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的这个需求不了解,孩子会因为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哭闹,长此以往,会破坏孩子内在安全感的建立。

    还有前段时间就有则新闻说贵阳有对父母为了防止孩子抓伤自己的脸,给孩子戴了小手套,手套内的线将孩子的手指缠绕,导致供血不足,孩子差点被截肢。

    父母应该这样做:

    1、千万不要给孩子戴手套,不仅仅是为了安全,也是为了孩子手部运动能力的发展,更会影响孩子大脑的良好发育;

    2、帮助孩子勤剪指甲;

    3、鼓励孩子更多的手部探索,让孩子观察父母的手和自己的手。

    需要注意的是:

    孩子皮肤的自愈能力非常强,乐妞小时候自己抓伤了那么深的一道口子,没几天就好了。父母需要用平和的心态,这样更有利于孩子内在安全感的建立。

    探索——独立坐后

    孩子基本上从会独立坐后,就开始想要抓各种各样的东西。因为还处在嘴敏感期,所以孩子抓了东西,几乎都是看都不看就往嘴里放。我家乐妞曾经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地垫边上的标签,乐此不疲的可以和标签玩十多分钟,而且这个时候,乐妞已经不满足于

    在地垫里玩耍了,一定会爬到地垫外去探索新的世界。

    Apple知道很多父母担心卫生啊,安全等问题,孩子抓什么东西都立刻紧张的从孩子手中夺回来,生怕孩子往嘴巴里喂。虽然能理解父母的担心,但是这样的做法会剥夺孩子用手的自由,同时也剥夺了孩子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机会。

    孩子就是要通过小手的不断探索,小手才会越来越灵活,也使大脑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起初,宝宝见到什么都尝一尝,然后见到东西先在手里把玩一下再尝一尝,后来又学会开门,关门,突然有一天会打开抽屉了,并把抽屉里的东西都扯出来玩一玩,再后来自己抓饭吃,抓泥沙玩,就这样他们通过不断的摸,揉,翻,扔,拽等一系列动作来感知一切能用手触摸的物体,感知他们的差别,了解他们的样子。这就是他们用手探索和认识世界以及形成思维的过程。在这一时期,父母的引导和鼓励非常重要。

    父母应该这样做:

    1、将真正危险的东西(比如刀具类)放置在孩子碰触不到的地方;

    2、鼓励孩子进行尝试和探索,不要阻挠他们;

    3、孩子的玩具要及时消毒烘干,孩子玩耍的区域注意卫生清洁,帮助孩子勤洗手。

    需要注意的事:

    以上过程都要配合父母温柔的鼓励和细心的保护,以免孩子不小心伤害到自己。如果孩子靠近一些危险的地方,平和的把他抱离危险区域就好了。不要大声呵斥和惩罚。

    好奇——八个月以上

    乐妞在八个月左右的时候,非常喜欢体验一手拿一个物体,将他们碰触在一起,如果能发出声音,她自己会笑的非常开心。后来吃饭的时候用勺子敲桌子,用手拍桌子,反正似乎家中一切她能拿起来的东西都变成了她敲打的工具。后来乱扔东西也“愈演愈烈”了,每次吃饭都要给她准备至少四五个勺子。如果大人制止她的行为,她会以尖叫,哭泣等行为来诉求不满之情。

    Apple也知道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这个行为背后所隐藏的秘密,认为孩子是故意捣乱,有时候又怕他们弄坏东西,便会极力阻挠孩子。殊不知,父母的阻挠真的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因为孩子在半岁至一岁左右,大脑正处在一种模糊的意识状态下,对外界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希望在视觉和听觉上,寻求对外界的感知。因为孩子在敲打东西时,双手是在触摸外界的事物,而敲打或者扔发出的声音又会刺激大脑的反应,引发孩子的思考:哦,原来这个声音是我发出来的啊,真的是我发出来的吗?我再试一试。为什么扔这个东西和敲那个东西发出来的声音不一样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就会选择敲打物,并学会控制敲打的力量,随即也发展了他自身动作的协调性。

    父母应该这样做:

    1、理解孩子这一时期的特殊行为,耐心解释并适度容忍。父母给孩子解释的越多,孩子对这个世界了解的越好,亲子关系也越融洽;

    2、陪孩子一起敲打,鼓励孩子探索不同的声音,这样会满足他们寻找快乐的愿望;

    3、但是当孩子扔东西的时候,不需要鼓励,更不需要大声呵斥,而是平和的捡起来,当做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你要相信这只是一段时间而已,如果父母反应强烈,会强化孩子这一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

    解释不是唠叨和抱怨,解释物体为什么发出不一样的碰撞声音,哪些是可以敲打可以扔的,但是像有些是不可以敲打不可以扔的,因为有危险,比如玻璃。

    表达——十个月以上

    “打人事件”几乎发生在所有十个月以上的孩子身上,妈妈群里也有很多人问过我,孩子打人怎么办。其实打的动作就跟孩子喜欢抠,捏,扔,抓等动作是一样的,是婴幼儿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会出现的行为,代表着他们智力的飞跃,即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同时也表征了他们心理的需求。因为他们不会说话或者不能完全用话语将他们的想法精准表达,所以“动手”是他们可以采用的最快的方法(当然还有哭)。首先,一部分孩子“打人”的行为是表达爱意,因为父母会经常抱着孩子,轻拍后背或小脸,孩子知道这是表达爱意的一种行为,但是他们掌握不了轻重,所以原本想象父母一样轻拍,就变成了“打人”;其次,如果会说话了还打人,更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或者是希望引起父母的关注(我们经常有很多父母一边玩手机一边照看孩子,孩子会觉得被忽视);或者,“打人”变成了一种习惯,起初只是探索阶段觉得好玩,父母反应过激的话(孩子分不清父母是生气还是高兴),就会导致孩子不断强化这一行为,使“打人”变成一种习惯;最后,就是电视暴力,光头强啊,灰太狼啊等等。正面管教告诉我们:孩子善于模仿,不善于诠释。很多父母为了自己图省事,就让孩子很小接触电视或平板,不仅会打破孩子的专注力,伤害孩子的视力,还会激发孩子的暴力因素,影响孩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母应该这样做:

    1、对于孩子探索的“打人”行为,采用包容和“忽视”,不要反应强烈(无论是高兴还是生气),都当刚才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

    2、反思自己是否对于孩子的陪伴较少,每天花点时间,拿开手机,关掉电视,放下工作就是陪孩子玩,高质量的陪伴非常重要;

    3、教会孩子更多的情绪的词汇,让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对于孩子表达的任何情绪不做任何的评判,因为情绪就像天气,没有好坏之分。父母应该更多的和孩子探讨情绪下的原因,鼓励孩子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提出更多除了打人以外的解决办法;

    4、三岁之前不要给孩子看电视和平板,即使是三岁后,也要严格“控制”孩子看电视和平板的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

    如果可能的话,父母先看一遍孩子的动画片,为孩子甄选一些非暴力的动画片,比如《头脑特工队》等就适合孩子看。看完后,和孩子探讨动画片里动画人物的情感世界,帮助孩子思考,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就是不要头疼,孩子打人的阶段很快就会过去!放松心态,是最好的教养方法。

    总之,作为父母,一定要能够读懂孩子一双小手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和语言,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更好的呵护和关心。不但促进亲密关系的牢固,更能让孩子真正健康快乐的成长,拥有幸福的能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的成长用“手”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lui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