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学而篇

《论语》学而篇

作者: 张景丹 | 来源:发表于2018-08-16 17:46 被阅读0次

    (六)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孔子说:“弟子在家要孝顺父母,外出要尊敬长辈;谨慎而且守信用,博爱民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以后,还有多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献知识。”

    【自解】

    孔子认为仁德比学习更加重要。学生可以不掌握很多的知识,但一定要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与学生讨论的核心在“仁”、“义”、“礼”,而非“学习”。比起传授给学生知识,孔子更倾向于让学生们成为君子。


    (八)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孔子说:“对君子来说,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学习,所学的也不会牢固。要亲近怀有忠和信两种道德的人,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友。有过失就不要怕改正。”

    【自解】

    做人不可虚妄,更不应装腔作势。每一个人都有他的长处,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正如夫子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工作经验不足的应该虚心向前辈学习,学习后进的应该讨教学习优良者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做人要自重,持重养德,摒弃轻浮与乖张,尊重他人。比对别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学习改进。


    (十一)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父亲活着时,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三年不改变父亲的行为原则,就可以说是孝了。”

    【自解】

    孔子所言之“孝”是在特定环境之下,子女对于父母的一种依顺,这种孝无可厚非。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观念的改变,这种孝已多少有些不合时宜。诚然,父母在世时有好的志向,父母离世后有好的行为,这样的人不失为孝道之人,但是,父母的为人处世也并非全部是对的,也有有过失的地方,继承父母好的遗志是孝,但对于有过失的地方,如果依然一味遵从,那就是愚孝了。当然,无论父母是错是对,在世时我们都应该尊敬他们,离世时我们也应该怀念他们,至于在遵从他们的观念的时候,则要分清是非黑白了,这样才是真正的孝。


    (十二)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用处,以和谐为贵。古代圣贤君王的治国之道,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也有行不通的时候。如果只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自解】

    礼与德是不相同的,礼不是个人修养,而是习惯和传统,用以约束人的行为规范。“礼”是原则,“和”是方法,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灵活的使用方法,偏执于一端而无法变通都是办不好事情的。做人也是同理,既要有自己的思想,坚持自己的信念,也要能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状态,使自己在生活中能够更加地游刃有余。


    (十四)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对君子来说,饮食不要追求饱足,居住不要追求安逸,做事要勤敏,说话要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自解】

    吃饭是为了活着,但在孔子看来,活着却并不仅仅是为了吃得饱,住得安逸。做人是要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奋斗,更要探寻生存的意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道理延续至今天,是在告诉我们,首先要做好人,然后再去增长学问能力,有了更高尚的追求,我们才能算是一个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人人如此,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才会迎来复兴的曙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学而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lvo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