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还有不到十天就结束了,回顾自己这一年的产品历程,还是不敢说自己成长太多,因为自己没有回馈,也没建立起评估标准,只是最近在整理每日工作日志中会将自己的感悟与心得完善一下,而当前的状况让自己对于工作以及产品经理岗位都产生一点困惑。
前段时间听到一家公司来验证一个伪命题,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头脑中的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很透彻的认清了这是一个伪命题,是哪些评估标准,哪些因素促成这验证得出这样的验证结果,企业也好,个人也罢,很容易给出一个答案,而答案背后潜藏的东西,千丝万缕,如果认识不清,那终将会在转型之后让自己跳入另一个坑,一路风风火火的跳下去的话,最后终将被快速迭代的社会所吞噬,彼得·德鲁克曾说:“没有比高效的做一件根本不该做的事更加徒劳的了。”
在我刚开始进入鲜生活之际,就脑中有一个声音嵌入,赋能传统便利店,而最近听到的声音是,朱总早就说过赋能根本不可行,其中嵌套多层问题:为什么不可行?如何证明的不可行,什么场景下不可行?那可行的实行么?可行的方案怎么做?做完怎么评估?
公司的成长是一次次业务的剥离与蜕变,将内核一步步打造的越来越坚固,而不是简单的从头再起。
在管理决策方面自己曾为OKR的提出而兴奋,因为在我阅读和认知之后这是一套很有效的工具,尤其对于一些创业公司,最后还是流产。OKR相比于KPI,是更明确的目标驱动,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以目标为驱动,指定核心事件和评估指标,然后复盘。复盘不仅仅是头脑风暴,不仅仅是结果,不仅仅是既成事实展现,而是逐步清晰。
做产品的成长也是,不要闭门造成,不要闭门造车,不要闭门造车,因为即使是你在这个行业沉淀十年都不可百分之百准确,更何况是入行没有几年的小白。最近的产品啪啪打脸,产品开发出来,就是不用,调研才知道为什么不用,让自己更加意识到走出去,真的去感受倾听,才可能对你的用户或者客户有更深的了解,简单的自以为可能带来的结果是一个回馈的声音都没有,这是最恐怖的一点,做产品不是怕被骂,因为被用户骂意味着最起码有人在用,有人还在关注,你还有修正的方向,而无声是一种最难受的状态,因为没有回馈,你连哪里好与坏都无从下手。
曾经做产品是想着解决用户问题,当对用户都不是很清晰的情况下,自己开始越来越行动迟缓,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在告诉自己,不自以为是,你的道行才哪到哪,去问,去沟通,不愿意上来就画原型,唯有需求调研需求分析是自己最不愿意省的,因为当自己都困惑的时候,通过自己传达出去的有效信息进一步递减。当然这个经验也是好邻居那边一位身上学到的。产品的难点可能不是怎么画,怎么创造一个功能,而是从更加本质上一点点向上探求。
对于工作能否从工作中获得进一步成长,越来越在乎,因为毕竟有限的时间内,工作占据了二分之一,有时候甚至更长,如果不能有效利用,那自己会逐步失去掌控力,也会失去工作的持续动力,这是自己恐惧的。将自己的宝贵时光投入到时间黑洞,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么,也是值得自己反思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