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计划篇的首文,我想先来聊聊我关于人生规划的一些想法。
做产品讲求刨根问底,找出问题的根本,基于源头需求设计方案,一个功能决不能为了有而有。同理,一个人如果不清晰人生目标,眼前做的事情都有可能在是在浪费时间,这也是我对于'选择比努力重要'的理解。
但是,人生规划是一个太大的课题了,幸运地话也要四十才不惑呢。
看过这样一段话:
16-18岁在对学科一无所知的时候被要求选择自己的专业
22-25岁在对商业世界毫无概念的时被要求选择工作方向
25-28岁在对人际关系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被要求选择伴侣
这样想来人生出问题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可是现状就是如此,好在这些看似不科学的选择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
不同的性格和生活经历,对人生目标感会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早年就能找到自己的使命和信念,不管是决定改变世界还是享受小生活,都会相对简单一些。但是有一大群懵懵懂懂长大,经历不多欲望不多,读过一点书又觉得自己不该做庸庸碌碌之辈的年轻人。
没有明确的目标该怎么规划人生呢?
成长是一个体,由很多维度的线组成的。这些线长度不一,最长的那条线是人生价值所在,但如果还找不到专属我的那条线,或许我应该尽量全面发展,等找到自我的那一刻,我可以说我已经准备好了。
如何做出自己全面的人生模型呢?
我没有找到标准答案。生活有太多面了,怎么分类都感觉不能全面且独立,同时表达出优先级来。在不断的摸索修改中,我给了自己一个三把椅子的人生模型,会让我觉得生活更清晰一些。
三把椅子这个词,是我在听说了梭罗的《瓦尔登湖》后知道的,感觉和我的思路不谋而合:
1845年3月,梭罗在瓦尔登湖畔自己动手修建小木屋,6月入住,1847年9月离去,住了两年零三个月。他的小木屋精简之至,最奢侈之物仅仅只是三把椅子。他说,我在我的房子里备有三把椅子,一把独处时坐,两把朋友来时坐,三把交往时坐。这是他一生的生活理念。
其实三把椅子这个人生模型是从社交关系的角度出发的,也遵从了一个人从小到大成长的过程:
第一把椅子:处理自我关系,独处时能自我愉悦
包含了健康、兴趣、实现自我价值等
第二把椅子:处理亲密关系,满足群体动物的情感需求
包含了获得高质量的亲情、爱情、友情
第三把椅子:处理社会关系,做好自己的工作
包含了学习、管理等工作需要的能力
在一定的平衡状态下,个人发展优先级是由上往下依次递减的。意思是说,只有自己和自己相处好了,才有可能获取高质量的亲密关系,期望通过恋爱或者结婚解决自己问题是不靠谱的,但是如果你连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那不该花太多精力在发掘兴趣爱好上。
基于这个模型,可以细化出自己各维度的短期目标,再通过一系列的拆解、执行和记录,不断成长和改变,这是我理解的完整的全流程的人生规划。
来自2016年的规划思路
目前貌似没有这样的一站式工具,下次我们再说基于现有的计划类工具,如何开始一场规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