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自然科普
那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的景象——迪士尼的策略

那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的景象——迪士尼的策略

作者: 一个心理咨询师 | 来源:发表于2020-03-14 18:40 被阅读0次

创造力的诞生

前文说到了,创造力的奥秘,在于碰触你所从事领域的存在本身,而不是用你的头脑去套用认识。前者是臣服于存在,后者是陷入头脑自恋中。

创造力和创造本身是很伟大的事,它们会让你意识到臣服是一种根本动力。然而为什么人容易陷在头脑自恋中?

因为头脑和意识层面的自我1,是一种自我保护。当我们觉得活在一个不够安全的世界时,就得构建一堵防护墙,将自己与外部世界给切断,也因此切断了与其他存在乃至根本存在的连接。

相反,当外部世界让我们觉得安全、值得信任时,我们就会愿意把自我保护拿掉,那时,“我”愿意臣服于“你”,这就是依恋。

自恋是依恋的对立面,人本能上追求一出生就有的全能自恋,但当自己真能控制一切时,其实会很累。

所以,一旦遇到值得信任的“你”,我愿意把自己交付出去。这时,自我保护的这堵墙就没了,一个人就容易碰触到存在本身了。

创造力还有另一种常见的可能,你的自我1太破烂了,构建不了一套完整的自我保护系统,这个时候你很痛苦。但你的自我有裂痕的地方,能量可以喷溅而出,而光也可以照进来。

我们当然希望创造力是前一种可能,作为内部世界的“我”,能充分信任外部世界的“你”,这时,当我卸掉了自我保护,而创造力也由此而来。

这部分重点介绍了罗伯特迪尔茨分析的迪士尼的策略,我们都知道,迪士尼公司的出品和游乐园项目,都是极具创造力的。

而这些创造力的产生,和创始人华特 迪士尼开创的工作方法有很大关系。在迪尔茨分析的迪士尼的天才策略中,武老师认为关键的是迪士尼的工作方式,在很长的阶段里将批评的声音拿了出来。

调查:你什么时候体验过没有批评的感觉?在这种状态下,你产生了什么样的状态?希望在留言区中看到你的分享。

被批评的时候挺多的,尤其是在小时候。但从我学了心理学之后,发现自己在慢慢的挣脱那个时候的束缚。我选择了让自己更自由,而不是在痛苦中挣扎。

写作最开始,我全部都是抄的,没有自己的想法。但一直在写着,一个人写,没人关注,也就没人批评,自己生长。

在这种状态下,因为恐惧和焦虑,督促自己必须要做点什么,然后就一直写到现在。

分享一段鲁米的诗:

你是我眼神中的疑惑,

你是我眼神中的灵光,

你是万事万物,

但我却像想家一样想你。

迪士尼的策略

这部分的内容,介绍一下武老师在美国培训师罗伯特迪尔茨的“天才的策略”课程上学习到的,并加入了他自己的一些理解。

关于迪尔茨在前面内容中介绍过,他是国际NLP大师,NLP是神经程序学的缩写,简单来说就是关于人类行为与沟通程序的一套详细可行的模式,虽然它本身并不是一套心理疗法,但常常被用来了解人类的行为和经验。

将创作过程切割

迪尔茨分析了很多天才,认为他们的创造力是有迹可循的,那就是他们的工作模式。

迪尔茨认为迪士尼的创始人华特 迪士尼,他的策略是“将创作过程切割”,给每个关键部分一个单独的空间。

接下来具体讲讲,迪士尼将他和迪士尼团队的创作过程分割成三个阶段,梦想家、现实主义者和批评家。

在梦想家阶段,大家天马行空地启动想象力,并且不必考虑能否实现的问题,也不允许有批评;

到了现实主义节者阶段,开始考虑如何实现的问题,同样也不允许批评;直到批评家阶段,才开始有批评。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思维过程都包含着这三个部分,只是普通人的这三个部分常常是混在一起的,这导致每一个部分都没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例如当你展望一个梦想时,你的现实主义者的部分同时会担心,这能实现吗?甚至干脆在就调动批评者的部分说,你根本实现不了你的梦想。

同样你也很难做一个尽兴的批评家,因为这时你的梦想家角色可能会跳出来说,你怎么可以这样做,你这个没有想象力的家伙,你知不知道你才给我泼冷水;

而现实主义者的角色,也可能会跳出来说,你除了批评你还会做什么,你知不知道我有多辛苦等等。

这三个角色混在一起,一个人的思考就会变得混乱,一个团队的集体思考也会混乱。

而将这三部分切割看,给每个部分单独的空间,这种混乱就会大为改观,并且在每一个单独的空间里,这个空间所负责的那一部分就会充分展开。

现实中,迪士尼公司也是这样工作的,专门设置有一个“梦想屋”这个房间里工作人员可以尽情想象,而不允许有任何批评。

“迪士尼的策略”练习

迪尔茨把迪士尼的策略进一步细化,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操作性的工作方式,也非常简单。

这里要介绍一下迪尔茨的基本工作方式。作为一个培训师,他在做培训时的技术,可以说是把我们内心抽象的东西,投射到空间里,然后在这个空间探索内心,并得以改变。

这里说的空间,是实实在在的物理空间。他的工作中,常用纸巾来标记空间的名称,之所以用纸巾,是因为纸巾到处都有,很好找。

例如上课时,在“迪士尼的策略”这个练习中,如果有人要接受他的训练时,他会选一块空旷的空间,然后拿四张纸巾,放在地上,并且纸巾之间都有大约一步远的距离。

第一张纸巾放在学员一开始站的位置上,这叫“后设位置”,而在对面一步远的地方,左中右分别放着,放一张纸巾代表着“梦想家”、“现实主义者”和“批评家”。

接下来的操作步骤是这样的:

1.在后设位置,让学员闭上眼睛,感受身体,然后张开双臂说,我是敞开、专注和放松的;

2.问学员,你这个练习具体想处理什么梦想或计划;

3.进入梦想家的位置,让学员充分表达他的梦想,并询问他有什么体验,然后回到后设位置,澄清一些问题;

4.进入现实主义者的位置,让学员制定实现梦想的计划;和刚才一样,再回到后射位置,澄清一些问题;

5.进入批评家的位置,让学员从多方面去发现梦想和计划中的不足;然后还是一样,回到后设位置,澄清一些问题;

6.让学员绕着“梦想家”、“现实主义者”、“批评家”和“后舍位置”这个圆圈多走几圈,看看还会有什么感受和体验自动浮现出来。

武老师是在2008年参加这个课程,当时他通过写心理专栏和出书,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然后各种资源开始涌来,很多人想和他有各种合作。

而他对自己将来该是什么角色,也有了一些复杂的思考。在这个练习中,他找了广州一位资深的培训师,做他的搭档,结果收益很大。

在练习中,他检验的是自己关于心理学的一个梦想,最终让他放下了疑虑,因为通过练习他相信,只要他能全然投入到这个梦想中,他的一切疑虑主要是来自于头脑自我的恐惧,都会自然化解。

他深深体验到,当这个梦想彻底成为自己灵魂深处的呼唤时,现实层面的疑虑都将不存在。

这并不是说,他不需要任何现实层面的考虑,而是说他越全然地投入到这个梦想中,把这件事做的越专业,现实层面会收获越多。

但这些收获只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副产品,而如果他试图把它们变成主要目标,而不再是副产品,他会觉得他通向更大存在的通道就会被卡住。

他越是在现实层面挣扎,被卡住得就越严重。同时,他的天分也会发挥得越困难,这进一步会令他在现实层面更加挣扎,最终发展成一个恶性循环。

对他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练习,它让他彻底安下心来,继续听从他内心的声音,从事心理学和写作的工作,而不必太去考虑那些现实的东西。

现在10年过去了,回头一看,事实也的确如此,他投入到自己的梦想中,而现实层面的东西,例如金钱名利,都像副产品一样自动涌来。

在迪尔茨这一周的培训课程中,每个练习都需要找到一个拍档,轮流做培训师和被培训者。

通过这些练习他发现,当我们的人生目标主要是自我1层面的需要时,这种挣扎和焦虑就会产生,并且还非常普遍。

坦白说,这一周的时间内,他都没发现一个拍档,他的梦想是真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唤的,有人直接想要金钱和名誉,有人则是绕了个弯子,表面是做慈善和奉献。

可练习中却发现背后都是一个孩子在渴求得到父母的认可。这对具体某个人或某些人的认可的渴望感,限制了他们,像是一个牢笼。

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将我们的欲求和情感限制在少数和我们亲近的人当中。

武老师去湖畔大学讲课时,作为学员,听了几位老师讲课,他们大多是阿里巴巴集团的高层领导者,他们都非常强调使命。

结合今天的主题,也许可以说。最重要的一环还是梦想家这一角色。如果我们的梦想,真正能与更大的存在相连,那时便会产生匪夷所思的动力。所谓创造力,也会由此而生。

现在10年过去了,武老师对迪士尼策略有了新的认识。前几天他们谈到迪士尼的策略时,他认识到关键:

不是迪尔茨的这种风格,而是这种做法,把批评者的声音给分隔开了,特别是在梦想的环节上,批评者这个声音退位了,这样一来梦想才会得到充分允许。

他也想到在迪尔茨课上,他的那些搭档,他们多数还在渴求父母的认可。原因或许是他们的父母太喜欢使用批评了,这导致他们丧失了让自己梦想展开的空间。

父母批评的声音,就像一把把利刃,将他们的梦想,切得七零八落。

在这种情形下,父母就很难被孩子感知为可以充分依恋的“你”,孩子不得已要打造一堵墙,把自己和最初的外部空间,也就是父母的空间给切割开:后来,到了更大的外部空间,也一样抱着这种态度。

至于武老师自己,之所以有些创造力,首先是因为幸运,他没有挨过父母哪怕一次打骂,而父母也从不要求他听话,虽然他们夸他时会用听话这个词,可那只是一种习惯用语而已。

前文和今天介绍的迪尔茨的两个练习,是非常棒的练习,如果你是一名培训师或者老师之类的角色,你可以试试去做这两个练习。

我们也可以掌握其中的精髓,今天的精髓就是,如果在梦想的阶段,把批评的声音彻底拿开,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迪士尼公司有一个“梦想室”,这个办法你也许可以借鉴,例如给自己一个“梦想日”,在梦想日里,你不允许任何批评,就是天马行空地去放纵你的梦想。

总结

1.迪尔茨认为迪士尼的创始人华特 迪士尼的策略是“将创作过程切割”分割成梦想家、现实主义者和批评家三个阶段,给每个关键部分一个单独的空间。

2.全然地投入到自己的梦想中,现实层面的收获,如钱权名利,就会像副产品一样自然而然涌来,而如果试图把它们变成主要目标,就会感觉通向更大存在的通道被卡住了。

3.最重要的一环是“梦想家”这一角色。如果我们的梦想真正能与更大的存在相连,便会产生匪夷所思的动力。创造力,也因此而生。精髓就是在梦想的阶段,把批评的声音彻底拿开。

思考

当发现门被锁着,不要对着门找钥匙,钥匙一定在其他的地方。如果你追逐金钱,名利,地位,太用力的追逐,可能会导致一场空。

那与其这样,不如把眼光和注意力放在手头的活儿上,事情上,工作上,把它用心用力做到卓越,这也许就是困境的钥匙。尊重自己的感觉,找到自己有感觉的地方,然后投入地去做。

情感和欲求限制在少数几个亲近的人当中,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而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孩子。有极少数的人可以挣脱这个牢笼。遗憾的是,其实很多人都没有看到。

少年时的我,其实充满了各种梦想,不切实际的幻想,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自己的监工,时刻监视着自己,不要脱离现实,不要胡思乱想,要脚踏实地。

等到现在,追求钱,在现实层面,被卡住脖子,然后感觉卡的越来越紧,越来越紧;与之相对的是,天分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进入恶性循环,如果你把梦想搞丢了,可能就会迷失了原本最好的自己。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

相关文章

  • 那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的景象——迪士尼的策略

    创造力的诞生 前文说到了,创造力的奥秘,在于碰触你所从事领域的存在本身,而不是用你的头脑去套用认识。前者是臣服于存...

  • 迪士尼策略

    迪士尼策略是RobertDilts研究和路˙迪士尼(Walt。Disney)工作过程的策略而发展出来的。迪士尼被喻...

  • 心灵成长之旅|第四十一周:臣服的动力

    说了什么 迪士尼的策略 迪尔茨(NLP大师)认为迪士尼的创始人华特·迪士尼的策略是“将创作过程切割”,分割成梦想家...

  • 【183/1000】你的梦想是什么?

    标签: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创造|迪士尼乐园的策略 迪尔茨认为迪士尼的创始人华特·迪士尼的策略是“将创作过程切割”,分...

  • 迪士尼策略

    【课程收获1】关于竞争领域和非竞争领域的区分 1.之前我把学习放在非竞争领域,认为自己学习的原因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更...

  • 那是多么的美好

    今生,能与你相遇,那是,由此由此的美丽。 今生,能与你执手,那是,如此如此的温柔。 今生,能与你偕老,那是,多么,...

  • 4.23迪士尼的策略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但很少有是真正的梦想。在追梦的过程中,听到太多的评判声,真实的梦想也会变成名利的追逐。

  • 迪士尼的策略(763)

    据说迪士尼的创作策略是这样子的,他们把创作的过程分割为三个阶段,第1个阶段叫做梦想家。在这个阶段,你可以天马行空,...

  • 迪士尼策略在团队教练中的试运用 ——培训方案尝试设计

    迪士尼策略在团队教练中的试运用 —...

  • 有才情的女子,多么令人神往

    以前觉得圈子这个东西 与我无关 认真地生活 独自在彷徨 没有好,没有不好 只有思想和行为 编织我的光彩人生 社会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的景象——迪士尼的策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lzbs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