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干什么?就会怄气,真够幼稚的。”
在你多次被这种声音刺激,是否觉醒,”我遇到事情为什么会是这种表现?”
《蛤蟆先生去看心里医生》一书对于被怄气、撒泼、厌烦、郁闷等情绪困扰,称为是无意识或无法控制的重演童年时期的行为模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25621003/73d8814662155344.jpg)
这类行为会带来两种后果:
第一,被人嘲笑。一个成年人撒泼、怄气是一件好笑的事情,让人尴尬。
第二,是最为严重的,说明你是一个失败者。
父母在孩子童年时期对待子女的行为,对孩子情绪的影响会伴随孩子一生。
也许你会说我的孩子很乖,也很听话,做错事了,我只要骂他一顿,他就会乖乖的听着,也不会跟我对着干。
殊不知,孩子的沉默正是内心发生变化的开始。
年幼的孩子对父母有依赖关系,他们爱自己的父母。在被父母训斥时,他们虽然心里有不满情绪,但因为依赖因为爱,他们会把愤怒情绪隐藏起来。为了不被训斥,他们把这种隐藏的愤怒转化成顺从、讨好、爱炫耀最后发展成内疚。
就如画家调色板上的三原色红、黄、蓝为了使颜色柔和,自然会把颜色调暗以适应整体效果。孩子也是一样,他们为了不被训斥,可以接受到来自父母的爱,会不自觉的调整行为以适应父母的要求。
他们学会了处理自己的愤怒,也学会了处理来自父母的不满。对他们而言是保护自己不被伤害,保护生活的整体性。
经常听人夸奖孩子说:“这孩子太精了,会察言观色”。这种行为的建立对孩子来说,未必是件好事,也许正是孩子不得已的表现。
这种被压抑情绪在日积月累中,对孩子有根深蒂固的影响。
孩子在长大后,也会不自觉的表现出这种情绪,正如上面成年人的表现,怄气、撒泼、厌烦等。
孩子在4、5岁时就会接受这种情绪影响,在这一时期父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可以有表达愤怒、不满的方式,情绪的宣泄对孩子的成长很有帮助。
在健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在长大后会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https://img.haomeiwen.com/i25621003/3650c296472c231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