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是个人的执法。
——培根
早上九点,梁若草躺在床上,摸到床头在充电的手机,拔下充电线,打开微信。吉知死了,烧死的,和自己写的小说一模一样。在新闻上看到这个消息,梁若草有点懵。积蓄了那么久的目标忽然就消失了,一种空荡荡的感觉一直驻足在梁若草的心头。是谁烧死了吉知?应该是看过自己写的小说的人。但小说原本就没有几个人在看,只有小范围的人知道。梁若草知道自己被封杀的现实,互联网千人千面的技术出现后,梁若草就知道从此后,每个沉湎与网络的人,都只会生活在楚门的世界。
自媒体里活跃着对吉知死亡的各种猜测,网友在评论区的互动一如几年前杭州绿城发生的保姆纵火案,各种的义愤填膺,道德谴责。自学心理学、社会学多年的梁若草知道,这些互动的背后,更多的是网友情绪的宣泄,借由一个个真实发生的事件,宣泄的是网友们的个人情绪。人生在世,各种的不如意,总要有个出口。站在道德之上,借题发挥骂骂生活中种种的不如意现象,谴责谴责在现实生活中不能直接骂出口的人、事、物,完成一次假想中的自我高大形象的建设;发现还有人比自己更惨,萎靡困顿的身躯立刻满血复活,又可以继续承受一段时间生活的暴击了。
在吉知毁掉梁若草的生活之后,梁若草决定复仇。 早在被天涯封杀了她两个号以后,她就已经认清自己已经被全网封杀的事实,也模模糊糊的猜到吉知背景的不简单。梁若草抱着同归于尽的想法,决定干掉吉知。同归于尽是因为知道杀人的后果,不假他人之手,自己拉的屎,自己擦干净是她一贯的风格。
梁若草第一次看到杨绛的照片是在看了电视剧《围城》十年后,扉页上的杨绛是个慈眉善目、眼神睿智的老太太,她第一眼就喜欢上了杨绛这个老太太的形象。杨绛晚年写了自传体的散文集《我们仨》,在谈及创作的动机时,有一个出乎大家预料的原因:活着就先把自传写了,死后就不假他人之手了。杨绛骨子里透露出来的清高与决绝一直让梁若草心生敬佩。这也是她在决定干掉吉知前先创作小说《镜像世界》的动机。
那些年我们喜欢的书,喜欢的影片,都在我们的心里悄悄的留下了印记;那些强烈影响过我们的书籍或影视作品里,藏着我们的人生和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