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好好学习》

作者: Zeda_BAE | 来源:发表于2019-03-24 15:37 被阅读16次

朋友推荐了本书,是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我不是个爱阅读的人,甚至有时候一读书就犯困,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却深深的被吸引,其中的一些观念与个人很有共鸣。所以,每天利用午休之前的半小时,细细品读。读完一遍时,总觉得意犹未尽,看了别人写的读书笔记,想来也谈点个人的体会吧。

书的逻辑比较简单,先提出临界知识的概念,再介绍相关学习方法和技巧,然后进一步解释怎么掌握和运用,最后以案例来演绎临界知识的具体应用。

本文部分附图来自简书作家欧阳芊双的分享

好好学习

一、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职业生涯已十多年,关于学习,自己有一些心得,也一直在探索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以适应海量信息的时代。《好好学习》谈到的个人知识管理,我深有体会。我们每天面对海量的信息,如何取舍,如何转化,如何让有价值的信息缝合进自己的知识体系?成甲老师认为,在认知优势上,有三个发展阶段:知识数量→知识获取速度→知识深度。如今的时代,比拼的是认知深度。有深度的认知是能够跳出问题的本身去思考更普遍的情况,在寻求答案的时候,能够根据理由可信度来做出自己的判断。作者认为要提高认知深度,就要学会临界知识。

这点与我的职业感悟不谋而合。岗位职责刚好与信息管理有关,每天接触大量不断变化的信息,需要经过专业转化后,准确输出给相关运行单位。除了要求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运用相关的临界知识来处理各种突发的情况。所以临界知识学习成为我职业发展的必修课。



二、临界知识(二三三)


1、什么是临界知识?

对于什么是临界知识?成甲老师认为:“临界知识是指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对事物更底层规律的总结。”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习掌握最本质的规律,是最底层的认知。

临界知识,像牛顿第二定律这样,能够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就是“临界知识”。当你储备的临界知识达到一定量的时候,这些知识会发生裂变,产生惊人的威力,对我们的生活进行多方面的指导。

2、如何学习临界知识?

对于如何学习临界知识,欧阳芊双总结的读书笔记,个人觉得很到位,这里借鉴下。她认为作者给出了“两个心态”、“三个方法”和“三个技巧”。简单记为二三三。

如何学习临界知识
1)两种心态:绿灯思维+以慢为快

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两个心态:绿灯思维(这个观点一定有用)和以慢为快(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

a.绿灯思维(遇到新观点或不同意见时,第一反应是,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而不是红灯思维,习惯性防卫,第一反应找理由反驳。习惯性防卫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

年纪的增长,思维也变得相对固化,对于新的事物和观念,总是习惯性防卫。拿英语学习来说,很早身边同事就开始在英语流利说里学习,而我最开始接触的时候,红灯思维为上,认为英语学习还是按传统的方法来比较靠谱。后来慢慢的学的人越来越多,抱着尝试的心态,认真学进去后,发现相对于传统的哑巴英语学习方法,的确是有很值得可取的地方。以后面对新事物和质疑,都要努力保持绿灯思维,好好学习。

b.以慢为快(花大力气打通知识阻塞,实现融会贯通,厚积薄发,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把时间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启发的观点和自己没明白的问题上,要有勇气慢下来。)

这点同样在懂你英语学习上,体会比较深。开始的时候复述句子,总拿不了高分。后来仔细分析后,发现是最基本的音标发音不准。随后花了大量的时间攻克最基本的音标,一个一个拿下。最后语音分数也逐步提高了。

2)三个底层方法:不断反思+以教为学+刻意练习

对于提高学习能力,成甲老师给出了三种方法,分别是不断反思、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


a.不断反思

要想让自己看问题有深度而准确,需要坚持的训练就是反思。
反思的作用:①可以帮助发现知识误区——跳跃性假设,②也可以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③还可以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总结不是反思:反思和总结的侧重点不同。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换个说法,反思的实质是对加深进行校正。

【做事顺序:作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顺序:观察结果——研究员先假设——反思校正假设】

“反思不是总结,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训练反思能力的方法:①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②把生活案例化处理;③培养写反思日记的习惯。

于我自身而言,虽然会记录每日工作事宜,但没有深入的进行反思。所以,我决定慢慢开始尝试写反思日记,持续修正自己的不足。



b.以教为学

教别人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当你去教别人的时候,你会开始详细考虑自己的知识漏洞,并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严密的知识链。

教别人的过程确实有三大价值:
① 容易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原本以为自己都懂了,但讲给别人听的时候总讲不清楚,是因为有些我们以为知道的知识其实并不知道,那就会逼着自己主动探索,想明白。
②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教别人是很好的建立长期记忆的过程。
③ 当别人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



c.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本质是持续正向的努力。
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训练,并且要持续大量的训练。

刻意练习的核心假设:受训者必须通过训练掌握更高级的心理表征,才能真正有突飞猛进的进步。这里的“心里表征“:指我们的大脑在思考问题时对应的心理结构,更易理解的叫”元认知“。元认知是对我们的思考过程的思考。刻意练习就是提升元认知能力的过程。

那如何用刻意训练学习临界知识呢?从核心知识开始,到整合成能力单元,再到认知框架。比如游泳中的呼吸、打水等都是单个基本技能,组合起来就是游泳。学习水平,某种程度上就是拥有正确的底层关键知识的数量及调动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体现。

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用认知框架将各知识能力单元联系和整合起来。

3)三个技巧:随时记录+定期回顾+付费购买

a.随时记录

记忆有时并不靠谱。见TED演讲Daniel Kahneman: The riddle of experience vs. memory

所以我们需要如实记录,重点记录思考的过程,便于以后反思自己的行为特征。



b.定期回顾
慢慢培养定期回顾的习惯,在回顾中审视自己的行为,发现自身行为的规律,找到那些触发我们行为的底层认知。

回顾分为三个层级
周/月:微观层面审视解决问题的假设和效果
年度回顾:检查基本思维方式和灵感的激发
五年以上回顾:基本规律如何影响生活



c.付费购买
用金钱换时间。
知识付费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筛选信息,节约出来的时间可以做更有意的事。



三、如何发现和应用临界知识


1、从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做你感兴趣的事的时候,无论这事在别人看来多么无聊,你都能享受它并做下去。

2、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拿个人专业为例,遇到一些民航法规条款有异议时,我会去找原始出处来源于哪里?是否和原出处有偏差?是否有必要读原版等等。

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

比如用长方形面积图解平方和公式(a+b)²=a²+2ab+b²。

4、没解释时,想办法去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通过科学严谨的思维训练,努力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下一步行动


读完后,感觉《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临界知识,它在于提高我们最基本的学习能力。里面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实践。我希望自己在以下几方面对标找差,不断打磨自己:

1、尝试写自己的反思日记
2、培养阅读习惯
3、慢慢构建自己的临界知识体系
4、用刻意练习的方式提升自己的认知深度



“好好学习”,一起努力吧!

相关文章

  • 2018-04-24

    在这个下雨天,让我们一起好好学习吧!

  • 父母课堂26:2020和我一起做不焦虑的父母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写“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系列的初衷,就是想和大家一起做不焦虑的父母。 ...

  • 最好的我们

    忘了时间,忘了过去,一起去面对困难,一起努力,好好学习,现在的付出是值得的! 微笑生活!

  • 《好好学习》读后感

    老大组织大家一起阅读《好好学习》,但参加条件是购买《好好学习》这本书。能让老大背书的作者,一定是牛人,毫不犹豫的...

  • 晚安乌溪

    明天加油,努力工作,好好学习的脚步永不停歇!和我一起吧!

  • 虎言胡语•上课了

    某舅,上课了! 虎虎等你一起来,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2021.9.8

  • 一起《好好学习》

    朋友推荐了本书,是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我不是个爱阅读的人,甚至有时候一读书就犯困,但拿...

  • 2020-02-26

    #一起好好学习#公告: #女神节专题#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火热筹备中,敬请期待

  • 学校里

    好好学习,是个好学生,有个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逛街,互说心事的好友,谈恋爱随缘吧,只是,希望有好多帅哥,好好享受上...

  • 信息爆炸?被炸?NO!STOP!先看看自己是否有做炮灰的资格。

    永澄宝宝带读《好好学习》第一章 今天是跟着澄宝一起读《好好学习》的第2次,精读了第一章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起《好好学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may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