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开始点明作者观点,即“在和谐——冲突——重归于好的结构下,存在着女性定位由传统——反叛——回归传统的逻辑”。
接下来论文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梳理文本内容。夫妇进城之前和谐美满是因为妻子贤惠,符合传统性别定位。进城之后出现感情危机,张同志“倔强”显示出了鲜明的女权意识,与之前判若两人,是对传统性别定位的反叛。夫妇冲突之后,传统性别定位进行回归。张同志工作遇到困难,表现出女性软弱的一面,回归对男性的依赖。最后写到英雄是一种男性气质,女英雄用巾帼来加以区别,得出性别冲突不可避免。
第二部分比较丁玲与其他作家从不同视角对文本进行的批判。丁玲的批判中具有的女性主义批判,可能自己也并未意识到,从性别视角进行批判。她之所以讨厌李克,是因为李克站在男性角度,嘲讽、审视、评价,甚至玩弄他的老婆。冯雪峰也曾提到李克不诚实,可也是一笔带过,主要是从阶级视角批判。两人对人物身份的不同界定,显示出了两人视角的不同,丁玲对李克的界定为“男性”“知识分子”,对张同志的界定为“女性”,冯雪峰对李克的界定为“小资产级阶”,比较模糊,而对张同志的界定位为“人民”。视角不同,批判的主要方面不同。
最后得出结论,张同志身体上的种种变化,是“作为权利的话语作用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