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想你一次,天上便落下一粒沙,从此便有了撒哈拉。”
刚读到这个句子的时候,就被其中的深情震撼,这样独特绝美的句子该是怎样的人写出来的,直到翻看《撒哈拉的故事》,答案才渐渐明了。
这个浪漫、真性情、勇敢潇洒的人,仅凭一张照片感应到前世的乡愁,便决定搬去沙漠定居,在撒哈拉这片世界上最广袤的黄沙中,在与世隔绝的世界尽头,在这样原始得一如天地洪荒的地方,三毛用力地生活,努力去克服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困难。
生活的沙漠
从字里行间中,能够体会到三毛传达出的正能量,她对柯西曾说过的稀奇古怪的话,让人感到她独特且富有诗意的魅力。
她把简陋不堪的小屋布置得像世外桃源一样,吸引了不少外国记者前来参观,甚至还有设计师要以此作为沙漠中造房的参考,她就是这样用她那颗艺术的心,给荒凉的大漠上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书中提到最多的,是三毛在撒哈拉的邻居、朋友以及碰到的各种各样的人,那些让她又爱又恨,让她心生怜悯,让她想起自己的家人,让她悲恸不已却又无力解救。
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大部分人都不清楚自己几岁。传统封建的宗教习俗在他们的脑中根深蒂固,他们难以接受新的文明,固守着自己头顶上写满“宗教”的天空,容不得一点“异端”。那是一个比新旧交替中的中国社会更加惨不忍睹的地方。
但是生性正直、爱憎分明的三毛才不管那些,她只知道人人平等,她和所有谈得来的人交朋友,这其中包括地主、奴隶、军人、警察、普通的撒哈拉威人、妓女、小偷……她甚至觉得自己并不比那些关在监狱的人高尚多少。
撒哈拉教会了三毛坚强与乐观,当她看到小水池旁的黄色小花的时候:
“心中受到很大的启示,芥草在沙漠中,尚且依水欣欣向荣,而我们为人者,环境的挫折一来,就马上低头,这都是没有了解生命奥秘的人所处的心境。”
不过撒哈拉也让三毛无奈与心痛,她亲眼目睹了自己好友伊达的悲惨死状,这个并没有过错的人,就因为与撒哈拉威的传统观念不容,落魄地倒在了滚烫大漠的烈日之下,再也没有站起来,只有骆驼的嘶叫充满了整个天空。
“乱世,才会有这种没有天理的事情啊。”
三毛只能用文字来记录这个无情天地的悲剧。除了伊达,还有明知道自己被骗依然义无反顾奔向自己妻子的可怜人沙仑,以及因为种族歧视而世代作为奴隶的哑奴,这些鲜活的生命都在三毛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他们就像单调沙漠中一朵一朵娇艳明媚的花,灿烂地依水而活,哪怕只有一瞬间,也带给人美的体验。在撒哈拉那个一切都无比落后的、仿佛被造物主遗忘的地方,无论物质上多么匮乏,那里的人们仍然有一颗追寻美好的内心,有作为一个人该有的爱的本能。
这个与生俱来的能力,让凄凉大漠里的人们在拥抱家人的时候,也像品尝到了欢乐的泉水,那么再苦也是温暖的,因为一个幸福的家就是最宝贵的财富。
也许生活本身就是一片广袤无垠的沙漠,需要我们自己用心装点自己的世界,营造出一片世外桃源,这样我们也便是一朵散发魅力的沙漠之花。
流浪的生活
柯西不是一个浪漫且有钱的阔少,撒哈拉不是一个怡人的风景区,纯粹的与世隔绝,远离尘嚣的荒凉,白天酷热,夜晚酷冷,不是大多数人幻想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般的诗意景象,而是一片浩瀚中的残酷、落后、肮脏、寂寞、匮乏,没有水,邻居身上用布包裹着,散发着浓浓的体臭;没有知识,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年龄;没有正义,善良且美丽的伊达被人唾弃,对神灵的迷信令人害怕……
在那个荒山之夜,柯西深陷泥潭,没有人帮助,反而招惹来强盗……荒漠里的愚钝、迂腐、迷信将撒哈拉的荒凉推向了极点,而你在那无边的荒凉面前,如同一粒沙子那般渺小。
大概每个人都曾向往过流浪,可是那不过是年少轻狂时不食人间烟火的想法,面对生存的困境,总会发现流浪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美好,然后失望、厌世、颓废,撒哈拉不是想象中的撒哈拉,可三毛从来没有改变过对它的热爱,甚至将青春献给它也无怨无悔。
在三毛的文字中,我从未看到一丁点的埋怨,她镇静,勇敢,怀着一颗美好的心,忘记了恶劣的环境,而被那广袤的自然,美好的沙漠风光深深吸引。
去探索奇特的风俗,去解开撒哈拉威人心灵的密码,去追随属于前世的乡愁,提着照相机勾魂摄魄,提着药箱悬壶济世,用棺材木头将小屋装扮成爱的家园,给无知的撒哈拉女子讲课,把爱传递给每一个人,无论他是军官、工人、地主,还是奴隶,不管他们懂不懂得感恩,她总是一如既往的悲天悯人。
“让我去爱,即使爱把我毁了,我宁可拥抱一个血肉模糊的人生,也不要白开水一样的空杯。”
不甘于平庸,宁可做因飞翔而累死的大鹏,也不要做安稳舒服的燕雀,不甘于原本拥有的,去争取,奋斗,做一个有梦想的人,更要做一个勇敢执着的追梦人。
《撒哈拉的故事》,一个又一个小故事,有让人忍俊不禁的,有让人热泪盈眶的,有发人深思的,有触痛心灵的。撒哈拉沙漠,诗意而苍凉,一个三毛又爱又恨的第二故乡,也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欢乐与感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