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商道智慧初探(4)

作者: 明空如月_QD | 来源:发表于2020-09-07 09:25 被阅读0次

《道德经》商道智慧初探(4)

•《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道德经》分为《道篇》和《德篇》,这两篇开始的一章即是各篇的总纲,而其他的内容都是对总纲精神的分论。

•比如第二章的内容,一定要在把握第一章精神的前提下去体悟,这样就会发现其内心核心精神的一致性。如果离开了第一章的核心精神单独去看后面每一章的内容,就有可能陷入各种纷繁复杂的名相之中,而无法领悟【道】的智慧。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

•天下:天之下,地之上,人在其中。落实到我们的生命中,天下,即是我们的【大脑思维】和【分别心】。

•在【无分别智】的观照下,一切都是【道】的显现,没有善恶美丑的分别执著。

•而当这种智慧尚未开启的时候,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心尚处在【无明】状态的时候,【分别心】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主人。

•对于追寻道的智慧来说,这种【分别心】是一种必须扫除的【污染】。

•【分别心】看似很聪明,能将一切善恶美丑都分辨得清清楚楚,而且从【可道】的层面来说,不能说【分别心】是一种【错误】或者【垢染】。

•对于【可道】层面来说,在没有了悟【道】的智慧之前,【分别心】是必要的,不能善恶不分。

•所以我们需要明白,当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的时候,是从什么角度来说的。

•老子是从如何穿透、看破、放下【可道】,从而才有机会开启和契入【恒道】的角度来说的。

•尹喜之所以苦苦请求老子留下一些智慧教导,不是为了当官发财,也不是为了求得世间的功名、福报,而是为了追寻大道,为了开启生命中本自具足的智慧的宝藏,离开这一前提去体悟道德经,不是说不可以,而是说那样的解读和体悟,就与开启【道】的智慧无关了。

如果把《道德经》中的智慧变成了世间法层面的谋求利益的所谓的智慧,本质上而言,可以说是一种对大道智慧的亵渎。

当然每个人都有以自己的角度去体悟道德经的自由,只要能对自己的生命有所启发,能给自己和这个世界带来一些好处,都是很好的。

•一旦明白了老子始终是站在【道】的层面俯瞰【可道】,并且告诉我们的一切都是为了让我们超越【可道】,升华到更高的【道】的智慧的境界的时候,读到老子的这些话你就会了然于心,会心一笑。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

•依分别心而生起的各种认知,从【道】的层面看,皆是分别执著,皆是需要清除的【垃圾】【垢染】——看似聪明伶俐,其实“可恶”得很呢!

•皆知善,斯不善矣。

•以分别心而辨别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其实这种分别,从道的层面看,实在是“大大的不善”;

•因为,执著于这种善恶美丑的对立分别,就只能被牢牢地困在【可道】的层面,无法实现超越。

•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对善恶美丑的分别执著呢?

•有无之相生也。

•我们首先要明白,所有的善恶美丑,其实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视角、立场、标准、眼界不同,结论就会大为不同。

•如果缺乏道的智慧,很多时候,所谓的是非善恶、黑白美丑甚至会完全颠倒。

•在明白了是非善恶、黑白美丑依赖于一定的因缘条件而相对成立,我们就可以放下对这些概念的执著,从而回到自己的内在,去体会我们内心的【有无相生】。

•【有】:有欲、有念、有分别、有执著、有我——有为

•【无】:无欲、无念、无分别、无执著、无我——无为

•生:转化之意;犹如水面生起波浪,波浪复归于平静;

•有欲、有念、有为、有分别,意味着处于【可道】的维度,

•无欲、无念、无为、无分别,意味着对【可道】的出离和超越,意味着向【恒道】维度的转化。

•过程:求道、问道、闻道、参道、悟道、见道、修道、证道、传道。

•道的智慧:看破有无、放下有无、不住有无、妙用有无,一切圆融无碍。

•有无之相生也,还代表一种因果规律——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

•天道循环,无往不复。我们所给出去的,不管是真善美,还是假恶丑,都会千百倍地回到我们自己这里。种子开过结果之后,从来都不会是只结一个果,而是数十倍、百千倍地增长,这是天地自然的规律。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一切从起心动念开始,所以一定要善于守护自己的心念。

•阳明先生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有无之相生,无中生有,有可归无。有与无,有欲与无欲,有念与无念,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注意,这就是修心的秘密诀窍。

•具体而言就是古人常说的:未生之善令生起,已生之善令增长;已生之恶令息灭,未生之恶令不生。

•这也是一种有无之相生在实际修行中的具体应用。

分别心的转化——修心的关键,即超越有善恶美丑的分别心,契入无分别智

•有无之相生也,有,就代表有分别心,无就代表无分别心。

•无分别心的状态,可以转化为有分别心的状态;

•有分别心的状态,也可以转化为无分别心的状态。

•它们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呢?

•这就需要按照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中所说的【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来进行深入地观照,在我们的心中看清楚是如何转化的。

•对于【有】和【无】有两种转化路径:

•无分别心——有分别心(有分别,有执著,没有超越的智慧)

•无分别智——妙观察智(有分别,无执著,有超越的智慧)

•智从何来?——从观其妙、观其徼中深入地观察和体悟而来。

•有人会说这会不会很难呢?

•老子接着说:难易之相成也

•所有看似很难的事,其实做起来都是从简易处入手和落实的。

•就像奶格玛团队中的预备文化专员,每天要诵读初心使命、普世价值观、教育养成歌、雪漠企业精神偈,这些内容诵读完成需要多久呢?五六分钟就够了。但是每天五六分钟,长期坚持下来,就会改变一个人的心,从一个小我之心变成一个大我之心,从自利之心变成自利自他之心,从无明之心变成智慧之心。

•在此分享一下奶格玛团队的初心使命和中华文明普世价值观。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海纳百川,厚德务实

•坚定信念,勇猛精进

•同舟共济,共创未来

•我们的使命——

•让文化成为生活方式

•自利利他完善人格

•为中国文化修桥铺路

•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中华文明的普世价值观

•世界大同,文化共荣

•天人合一,和谐共存

•道行天下,敬天爱人

•生命同体,和平共赢

•对于企业来说,每个企业都可以制定适合自己企业的初心使命和价值观,然后让企业员工特别是中高层管理者,包括企业负责人自己,每天诵读,并落实在具体的工作之中。

•难易之相成也

•我们回到对有和无的观心训练中。

•比如最简单、最容易的练习——念诵观心法

•念诵的内容,可以选择道德经中的内容,比如【无欲观妙,有欲观徼】

•您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咒语、偈颂等等。

•念诵观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念什么就要当下做到什么,另一种是将所念内容作为道具,进行更加深入的观照和体悟。这两种方式都非常好,具体选用哪种可以根据自己实际的体会来选择,哪种更容易实践,就从哪种开始。

•比如,第一种念诵观心方式:念什么就要当下做到什么

•推荐诵读:雪漠家道文化价值观——正、清、诚、明、和。

•一边念诵,一边观照发生在自己内心之中各种细微的变化。

•在念诵中观照自己的身心是否与念诵的内容相一致,如果不一致,就慢慢地调整,使之达到一致。

•(每一个方面详细解说一下)

•正:身正,心正,意正

•清:清楚、清净、清明

•诚:专一、专注、诚敬

•明:清明、明朗、明白、空明、灵明、光明;

•和:身和,气和,意和,语和,家和、心和、祥和、和合;

•这种念诵观心方式,念诵的内容,还可以选择【致虚极,守静笃】,念诵可以采用默念的方式。

•第二种观心方式:以所念内容作为道具,对内心的观众细微变化现象进行观照和体悟

•这种观照可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推进。

•比如念诵: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这个时候,不要去想这句话的具体含义了,而是一边念诵,一边观照心中的变化。

•比如,我们可以观照每个字在心中的生起和消失,看看每个字是如何生起如何消失的。

•一边念,一边观照,一边体悟,很快你就会发现:每个字在心中当下生起,当下消失。

•这种观心方式就是【观其徼】。是不是很简单呢?

•然后一遍遍地念诵,一遍遍地观照,在念诵和观照中让自己的心静下来。

•注意,当你能感觉到自己的心逐渐静下来了,这也是【观其徼】。

•这就比观照字的生灭要稍微深入一些了。但只要你的心在念诵和观照中静下来了,那么这种对自己的心越来越静的觉知也会很容易。

•在对内心细微状态的观照中,就可以体会什么是【有】的状态,什么是【无】的状态,什么是【有无之相生也】——有如何变为无,无如何变为有。

•你还可以尝试着把【无】的状态变长,把【有】的状态变短;

•这样你就可以更加深入地去观照和体会【无】的状态。

•这个时候就从【有欲观徼】转变为【无欲观眇】了。

•都有哪些微妙、奥妙之处呢?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去观、去体会其中的微妙和奥妙。

•这就是难易相成。所有难的地方,都是从容易的地方入手,然后一步步深入,所有难的地方也就不难了。

•雪漠老师《佛陀的智慧》中,也介绍了一种非常简单容易的修行方法——观呼吸+金刚念诵法。

•方法都很简单,重点在于持之以恒。

•包括对【可道】层面的看破、放下、超越,开启和契入【恒道】的层面,看似很难,但只要从最简单的【有欲观徼】入手,就可以开启修行之路。

•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一点一点地进步,最后当【恒道】之门在因缘具足之后的某个瞬间蓦然开启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原来一切都如此地简单,没有什么困难的。

•但缺了这个一步一步训练的过程,你想让波涛汹涌的海面在瞬间就变成没有任何波纹的止水,那也的确挺难的。

•长短之相刑也

•这里的长短,对于观心来说,就是【有欲、有念、有为、有分别】之心和【无欲、无念、无为、无分别】之心的相互消长。

•在训练中去注意观照自己的内心,是【有念】的状态更多、更长一些,还是【无念】的状态更多、更长一些。

•睡眠期间可以先忽略不计,从早上醒来到晚上入睡,我们内心的状态就是我们修行的道场。

•这个心灵时空的道场是相对固定的,如果有念的状态长了,无念的状态就短了,有分别心的状态长了,无分别心的状态就短了。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层面,就是不管有念还是无念,你的观照在不在更为重要。有观照的时间长了,无观照的时间就短了,老是忘记观照,那么无观照的状态就长了。

•如果不能提起观照,那就没有办法修行。观照是最基本的修行的方法。

•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不管有欲无欲,都需要保持观照。

•这才是最根本的重点。如果不能保持观照,不能深入地观照并在观照中体悟,那么可以说,《道德经》是没有办法读懂的。

•如果你只在大脑层面用二元思维去理解,不管你理解得看起来又多么高超,但其实跟老子所希望传递给我们的关于道的智慧没有什么关系。

•大家一定要多体悟《道德经》第一章的内容,将第一章的核心精神牢牢地刻在心中。

•第一章不仅是道篇的总纲,更是全书的总纲。道德经一共81章,后面的80章都是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阐释第一章的内容。所以如果第一章的内容领悟不透,后面很多章的内容就可能会不知所云。第一章内容领悟得越透,运用得越熟练,那么后面的内容就越容易深入地体悟。

•比如:长短之相刑也。

•注意这个刑:刑是杀的意思。而不仅仅是相互比较。而是一者强大了,就会造成对另一者的控制和杀伐。

•【可道】的层面在我们的心里占据了太多的位置,【恒道】就没有机会得以显露。

•【有欲】的层面占据了我们的心,【无欲】就难以显现。

•有念无念、有觉照无觉照,都是如此。

•所以老子在这里开示的是可以适用于各个层面和各个维度的修行的要点。

•当我们明白了这些要点,就知道如何去把握这个要点,落实到自己的修行之中。

•高下之相盈也

•这里的高下,对于观心来说,就是两大维度以及各维度内部的增益关系。

•【可道】——【有欲】——【有念】——【有分别】——【有执著】——【无智慧】

•【恒道】——【无欲】——【无念】——【无分别】——【无智慧】——【有智慧】

•【恒道】不明——【可道】无明——苦海

•【恒道】常明——【可道】常明——光明

•长短相刑,是互为消长;这种关系更像是【横向(宽度)】关系;

•高下相盈,是互为增益;这种关系更像是【纵向(深度)】关系;

•长、短、高、下,并没有固定所指,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音声之相和也

•音声代表的是内外的维度。我们说,商,是有外而知内。

•声发于心,为内,音发于口,为外。言为心声。

•那什么是外,什么是内呢?

•内外是分层次的。

•以我们的生命为观照对象的时候,可以这样来层层深入:

•六境为外,六根为内;

•六根为外,六识为内;

•识为外,心为内;(分别识,分别心)

•心为外,无为内;(分别心,无分别心)

•无为外,道为内。(无分别心,无分别智)

•音声相和,就代表【外】其实是【内】的表现;

•内燥则外燥,内乱则外乱,内迷则外迷;

•内静则外静,内净则外净,内明则外明;

•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离相即不迷,不乱即自主。

•音声之相和也,应用到实修中,就是要善于聆听。

•聆听,就是由外而知内;

•不断深入地聆听,就可以层层深入。

•先后之相随

•先后相随,代表着因果相续的维度。

•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

•比如: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你能够不断地包容别人,胸怀必定会越来越广阔;

•你的心中没有欲望,没有索求,就必然会坐得端,行得正,浩然之气充沛,正能量满满,这就是刚正之气。

•比如戒定慧的修行,能够持戒,才能不乱,不乱即是定力,有了定力,心灵本有的智慧才有机会显发,不持戒,就会迷乱,迷乱就没有定力,没有定力,智慧就难以开启。

•这就是先后之相随。

•再比如对于修行来说,首先理要明,然后行履要实。

•所谓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理如果不明,行就没有方向;理明了,如果不行,不实践,理就无法变成智慧。

•再比如,没有【有欲观徼】,就难以【无欲观眇】。

•没有座上专修的集中突破,修行就很难快速进步;

•没有坐下在生活中的炼心调心,座上坐下就无法达成一片;

•再比如,看破、放下【可道】,才能进入【恒道】。

•恒也。

•这是恒常不变的规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刑、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先后相随,这六个方面的规律对于修道来说可以说是一种定律,也可以说是一种方向性的、原则性的指导。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

•圣人:道的智慧已经成为生命主宰的人;——同时也是指与智慧合一的心,此心已超越凡俗进入了智慧的圣境;

•无为:道的智慧即是无为——无为,即无分别同时具足智慧;

•居无为之事:心始终安住在道的智慧中,其言其行皆是道的智慧的显现

•行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即是道的智慧的教育,心始终安住在道的智慧中时,道的智慧就会自然地体现在其生命的一切行为中,行住坐卧皆是道的智慧的体现,既不言,也无须言~

•万物作而弗始也,

•万物,映现在本心中的一切境界,都是万物;

•道,即是本心的智慧

•万物,既是映在本心中的各种现象,同时也是本心明觉智慧的显现

•作,即生起、发生、显现之意;

•始,起初、初始。

•弗:有否定之意,【不】的意思,同时有【不去做某事】的意思。

•万物作而弗始也——心中的各种念头从心灵的虚空中生起,又在心灵的虚空中消失,这种生和灭都了无实质,所以其生本质上为无生,其灭本质上为无灭。在【有欲观徼】的过程中,只是保持着清明的观照,而不去进行【分别】。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分别心】是从【无】到【有】的起点。

•如果产生了分别心会怎样呢?就有了善恶美丑的分别。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这样就落入了【分别相】之中,而【分别相】即是【可道】。

•陷入了【可道】的分别执著,就远离了【恒道】的智慧。

•所以老子教了我们一个如何从【可道】出离和超越的秘诀——万物作而弗始也。

•念来念去皆不管,保持你的观照,有欲观徼,无欲观眇,不去分别,不去攀援,更不要让心跟着它跑了。

•为而弗志也,

•有事就做事,无事就观心,事来则应,事去不留。

•志:记录。不在心中记录留存,不留痕迹。

•现在有个流行词挺贴切的,叫阅后即焚。

•为而弗志,就是阅后即焚。

•比如别人骂了你一句,然后骂声一落,阅后即焚。

•成功而弗居也。

•成功,代表见到了智慧的本体,融入了智慧的本体,如如不动地安住于智慧的本体。

•弗居,就是没有执着,没有对道的执著,也没有对无为的执著,也没有对成功的执著。

•安住于【恒道】的智慧之中,但不立【恒道】之相。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正是因为安住于道的智慧之中,但却没有任何的执著,所以道就不会远离,而是会一直在生命中如太阳般照耀。

小结

•《道德经》第一章阐述的是修行的总纲,第二章阐述的是在修行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的一些重要心法。

•或者也可以说:第一章讲的是顿悟之道;第二章讲的是渐修之道;

•而在第二章的结尾处,我们又发现,不管是顿悟还是渐修,这仅仅是进入大道之门前的不同,入门之后,则并无不同,都是以道的智慧为主宰,无为无住,道法自然。

相关文章

  • 《道德经》商道智慧初探(4)

    《道德经》商道智慧初探(4) •《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

  • 《道德经》商道智慧初探(1):题解

    《道德经》商道智慧初探(1) ——题解《道德经》 进入雪漠之约直播间的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感恩大家...

  • 《道德经》商道智慧初探(5)

    《道德经》商道智慧初探(5) •上一次对于《道德经》第二章的内容,我们从心性智慧训练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今天我们从生...

  • 《道德经》商道智慧初探(1)

    《道德经》商道智慧初探(1)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道德经》。《道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我们...

  • 《道德经》商道智慧初探(7)

    《道德经》商道智慧初探(7) •《道德经》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锐,解其纷,和其...

  • 《道德经》商道智慧初探(6)

    《道德经》商道智慧初探(6) •《道德经》第三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 《道德经》商道智慧初探(2)

    《道德经》商道智慧初探(2) 进入直播间的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雪漠之约,与您有约”,我是若水,欢迎...

  • 《道德经》商道智慧初探(8)

    《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

  • 《道德经》商道智慧初探(3)

    •进入直播间的各位老师、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雪漠之约,与您有约”,我是若水,欢迎大家收看今天的直播,今天我...

  • 56-4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智慧和领导艺术之56–4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出自《道德经》第56章,意思是,凡事不能逞强,否则就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商道智慧初探(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eddd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