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作者: chi樂22 | 来源:发表于2017-12-16 12:02 被阅读83次

    上学的时候上语文课,老师经常会让我们去做有一类的题型,就是模仿写句子,大概就是玩文字游戏的意思了,就是怎么填词、换词、改词……现在话讲,只要按照一定套路来做就好了。这当然不只是局限于字词和句子,诗歌、文章和小说之类也是一样的。比如“秦琼卖马”,褚人获这不是活脱脱仿照了“杨志卖刀”的故事么;纳兰的“一生一代一双人,争叫两处销魂”也是引了一下“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不胜枚举,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或是“一大编”,就看你怎么抄得好,编得妙了。

    所以那时候学《乡愁》的时候,老师也是这么跟我们玩这种文字游戏的,布置一个作业,就是模仿这诗的格式,照着编:什么时候,乡愁是一个什么什么,我在哪里,谁在哪里。好吧,我觉得这一类的题型还是女生比较擅长的,她们的思维比较开阔。

    我就在那里琢磨呢:怎么写怎么写?这是余光中先生的诗啊,余光中余光中。我突然觉得这三个字是有点意思的,我就写了这么一句:每时每刻,乡愁就像一眼余光,它始终在一旁,我一直没正眼相看。后来,老师在上面打了一个红叉,旁边备注:格式不对。恩,确实不对!当然可怕的还不是让你去模仿写句子,而是去写作文,我真怕老师会再出一道题:余光中在余光中看到了乡愁,我在余光中看到了什么,或者是“什么在什么看到了什么”,以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这游戏没法玩了。

    有很多人,生前就是一个人名,逝去的时候,就变成名人了。当然有更多的人,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始终就是一个人名。

    于是之前一直无人提及的余光中老先生,终于可以再一次短暂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了,在网络和朋友圈中,也能暂时看到关于他的信息了,当然是关于他过世的新闻了,顺带捋出他生平长长的作品单子,让后人再次敬仰和缅怀一番,也可能,是最后一次了。

    不过这样也好,让我们重新再好好认识一番大师。硕士、教授、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写诗歌、写散文……头衔太多,作品太多,只是惋惜,在任何一个国度里,做文学的人永远给世人留下的是一种迂腐、寒酸的印象,永远不会是如今这个社会主流的流量担当,就像莫言之于中国,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之于法国。

    也许很多像余光中老先生这样的人,至始至终,都活在世人的余光中,毕竟我们的眼睛,还是喜欢看正眼的东西,看喜欢看的,看愿意看的,看美好的事物,是人之常情。

    学生的时代读《乡愁》,没有啥感觉,就是跟着老师一起念书啰;现在读呢,也没有更深一点的体会,因为终究是一个没有经历过“乡愁”的人,很难感同身受。邮票让他想念自己的母亲,船票让他想念自己的新娘,隔着偌大的一个台湾海峡,他想念的,是祖国了。事十八九不如意,十八愁来十八愁,我们有多久,没有因为想念一个人或一件事,来发愁了。

    最后还是引用一句吧: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现在呢?这一方矮矮的坟墓,我们在外头,余先生在里头。不过终究有一天,每个人都会在里头的。余先生回家了,他不会再“乡愁”了,他把《乡愁》,留下来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2.1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mds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