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之难,在于把网状的思考,用树状结构,体现在线性展开的语句里。
——〔美〕史蒂芬·平克
一本书就是一次展览,而作者就是一个策展人。这个比喻太有趣了。
而展览的特点是不要全部,它“要在充斥着信息噪音的洪流当中,挑选出一小部分可以感知的东西,赋予它意义,创造出一个小世界”。
从策展人的角度,如何选取视角,如何展示就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罗老师给我总结几种策展方式:
1、“时间”线索
“时间”当成了唯一的写作线索。《理想国》《春秋》都是这样写成的书。但问题在于:这样的书,只能是记录之书,很难是创作之书。
2、“人物”线索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次伟大的文本体例创新,司马迁最终创造出了“纪传体”的写法,也就是以人物为主要线索来创作。以至于有了《史记》,官修正史,只能沿着司马迁开创的道路往前走。但是,有雄心的史学家还可以另辟蹊径,于是就有了《资治通鉴》对编年体的复活,以及南宋袁枢首创的“纪事本末体”。
3、“重走”系列
这也是一种创新的写法:作者先去锚定一个历史名人,最好是著作丰富的人,然后把这个人曾经走过的路再走一遍。
比如,法国思想家贝尔纳-亨利·莱维(Bernard-Henri Lévy),就按这个方法写了一本《美国的迷惘:重寻托克维尔的足迹》。中国作家杨潇的《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重走西南联大师生从长沙到昆明的求学之路。还有马伯庸写的《文化不苦旅》。自驾重游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北伐之路。
4、以特定“时空”为线索
最著名的是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还有吴十洲的历史作品《乾隆一日》,刘和平的小说《大明王朝1566》。
5、以特定的“空间”为线索
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是比尔·布莱森(Bill Bryson)的《趣味生活简史》。它号称是“穿着睡衣和拖鞋写出来的居家生活简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