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让思维落地课堂

让思维落地课堂

作者: 虹雁传书 | 来源:发表于2018-05-12 18:15 被阅读0次
    让思维落地课堂

    教师高水平地教,学生高质量地学,实现课堂的双赢,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追求。这一年,我努力从“思维”的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思考,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收获。下面结合四个案例(四门课程研究的方向)来谈一谈。

    教学案例一:用“思维”统整教材,链接课内外,打通读与写,让学习高效。

    下面以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为例。

    一、以“思维”为绳,统整教与学。

    第三单元一共有五篇课文,经过分析发现《自然之道》和《黄河是怎么变化的》《“大扫”森林》这三篇文章,基本是同一个思维路径。即:都是针对一个现象,分析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最后揭示某种“自然之道”。《自然之道》:一只幼龟出穴探路——遇到危险——向导救助——误导群龟——数十只幼龟成了食肉鸟口中之食。本单元教学就以《自然之道》为例,理出这条行文的“思维之绳”,然后将此思路和方法用到《黄河是怎么变化的》以及《“打扫”森林》,这2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学习有抓手,思维有路径,不纠缠于课文内容,也让学生在这样的理性思维指导下,不断反刍教学内容,形成清晰的因果思维路径。

    二、以“思维”为窗,沟通课内外

    在课文内学习的基础之上,我将这样的“因果思维”自然拓展到了生活中,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的某些现象。例如,针对老师拖堂的现象、父母加作业的现象、老师发火的现象等。然后用这样的思维路径进行分析、展示。紧接着,我“诱敌深入”,让学生在“原因链”上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分析出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学会抓住主要矛盾,打破“链条”,阻止这样的“恶心循环”。让学生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分析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 以“思维”为锤,打通读与写。

    学生按照这样的思维路径,将他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寻求解决的办法。就是一篇简单的研究报告。所以,习作教学的话题和思路便可以应然落地。

    三单元五篇课文,用了三节课的时间完成课堂教学,同时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内扩展到了课外,链接他们熟悉的生活,用这样新的认知,让学习和写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为生活服务,为成长服务。

    四年级(下)的第二单元和第七单元都是“通过一件具体的事来展现一个人物的精神品质”。这两个单元的阅读策略基本可以归纳为,通过实践中“主要人物与其他人物进行对比(内心、行为)或者是主要人物自己与自己前后对比(内心、行为)”。所以,我在教学时,首先就找出这两个单元中,最能体现这样的写作特点的文章,比如,二单元《中彩那天》,七单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以此来带动另外几篇文章的学习。

    七单元的习作就是写“一个敬佩的人”。学生在学习了这几篇文章以后,就学到了一种写作策略,用“对比”的方法,凸显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可以是同一件事情,同一个人前后不同的表现进行对比,所体现出来的(性格、技能、意志力、行为、爱心……)的变化让人敬佩;也可以是同一件事情,不同人物不同的表现进行对比让人敬佩。学生就能很快调动生活的已知(比如,妈妈变了、爸爸变了、我自己变了……)选材,构思,比较轻松完成一篇比较优秀的习作。

    两个单元的教学大概用了1周半的时间,给学生腾出了较多言语实践、写作实践、课外阅读的空间,拓展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让学习变得有趣高效。

    教学案例二:从“思维”的角度,关注文本表达形式,进而解决生活中真实问题。

    四(下)14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在2004年的一次比赛上,因当时的设计因对内容纠缠不清,课堂上学生被追问到直至哑口无言。今天,我们从“思维”的角度,让孩子兴味盎然,整堂课轻松自如。雷利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他围绕自己的目的从那几个方面说?他是怎么说的?他这样说能不能达到目的?学生在这个核心问题的引领下,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照文章内容,体会表达方式,感受表达效果,一气呵成!再从课内走向生活。“希望能养一只宠物”“希望去游乐场”“希望老师不拖堂”“希望老师少布置作业”......诸如此类,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诉求,他们就要学会“说什么?”“怎么说?”的策略,才能达到目的呢?

    这样基于“思维”的教学,既不纠缠于内容,又时时处处关注语文文字的表达,文章形式的呈现。学生学得清清楚楚,用得明明白白,让他们不断回到自己已有的生活认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变得有滋有味,乐此不疲。

    教学案例三:从“思维”的角度,关注用词的准确,提高表达的精准。

    针对词语“消极”的学习过程。第三小组经过小组讨论,提出了对“消极”这个词语不理解。1、小于同学首先为第三组解答疑惑。说出了“消极”的两个层面的意思---否定的、不求上进的。2、小于继续追问第三组,现在懂了吗?第三组表示懂了。3、小于继续追问第三组:那之前是哪里没懂呢?第三组结合课文中的词语回答说,是因为我们认为“消极”就是“自负”,又觉得不对,所以模棱两可。4、小于继续追问:那你们能不能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什么是消极?第三组哑然。5、第三组开始求助全班同学,中间一共请了7个同学分别举例。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小易和小波举例“足球中的消极对抗”来说,但很多同学还是无法理解;小张举例“游戏中”还没打就丢盔弃甲来说,大家表示点头;小蒋站起来又将“消极”这个解释了一遍,同学们表示不满意;小曹举了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某个人落实领导布置的工作应付了事来说“消极”;小陈用一个人做鸡蛋饭,本来已经做得很好了,但还是一直否定自己;我举了一个关于积极心态创造奇迹的生活实例......到此为止,第三组表示已经明白,于是我让第三组的四个孩子分别举例。

    得出结论:在老师看来如此简单的一个词语,对于学生而言并非如此。我们从“思维”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不断调动生活的“已知”,来解决“未知”,让学习真正发生。

    教学案例四:从“思维”的角度,引导学生习作,训练学生的思维。

    今天,上了两节四年级的作文课,题目为《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一、前测结果分析:1、大部分孩子都写了观后后感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是:影片主要内容;二是:带来的感受。2、主要内容概括教全面,感受写得不够具体和深入。二、根据这样的前测结果分析,这节课作文评改课我做了这样的几个步骤:1、找出一个写得较好的同学的习作,全班一起阅读,先清楚的理出主要内容和感受。2、请小组合作分析关于“感受”这个板块,写得好的原因和还不足的在哪里?(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后,当时学生呈现的状态是这样的:一小组说,她写得好,因为她不仅写了自己的感受,还写了妈妈的感受。二小组说,她其实还可以谢谢网友的感受。三小组说,她写自己的感受前还描述了给她带来这种感受的情节。四小组说,她写了错别字。)3、小组再合作商量,根据这个作文的启示,来说说怎么把感受写得更具体,更深入?4、五分钟后,全班小组开始发言,信息开始串联。5、学生最后呈现的是:要想把感受写得具体和深入,就要这样,(1、写出自己的感受。2、写出他人的感受。3、写出自己的感受与他人的感受串联后自己新的感受。4、写感受的时候,可以用:人物+感受  情节+感受  行为+感受)第一节课,到此结束。但令人欣喜的一幕出现了,许多孩子表示自己之前的观后感写得不好,要求立马重新改。三、第二节课,集体修改作文。四、最后说说我的感受:1、孩子们真的厉害。2、高质量的倾听能实现高质量的串联。3、高质量的串联带来思维高质量的训练。4、学会了观后感,就会了读后感。5、五年级可以从写影评方面去深入,四年级重在写好“感”,五六年级可以侧重训练“评”。

    从“思维”的角度出发,考量“教材整合”“链接课堂内外”“打通读与写”以及“精准的表达”等方面,很有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将其朝着“课程”的方向,形成序列。

    2018/5/11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让思维落地课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meh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