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篇文章:
怎样读书最有效?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读了多少本书吗?
我觉得不是,因为读一本书的标准太多了。你是不是经常听过有人说:我一年要读50本书?然后雄心壮志地告诉自己,只用每周读一本就能够完成目标了。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叫【读了一本书】?读一两页?读一半?还是非得把书从头到尾读完?你平时看的小说或者教材算书吗?还是觉得只有知识型的书籍才算书?有的巨著能顶其他短篇小说数十本,你能每年看完一两部已经足够优秀,所以这算几本书?我自己认为这很难判断,所以从根本上来说这种想法就是片面的,错把读书的质量当成了读书的数量。因此,你觉得高赞回答里说自己读了很多本书有用吗?我要是看网络小说的话,我觉得一年100本以上毫无问题。
我再说说当下大多数人都会有的一个毛病。我们很容易把【持有】当做【拥有】,把读完一本书这件事儿当做最后学习的效果。
这样的情况我想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吧?
我们追求【收集】,到处搜罗各种笔记,收藏了高赞答案等于我懂了。
我们热衷【精华】,于是各种5分钟带你读完一本书,8分钟带你读懂一部电影的服务应运而生。
我们追求【简化】,最好是好不费力就能够读懂的文章,自媒体各种网络爆文铺天盖地。
一本书太复杂?有人帮你拆解,带你读懂它。
一本书记不住?有各种好看的思维导图帮你总结全文,划分层次。
你觉得节省时间了,学到知识了?
可这些拆解步骤或者归纳的事情,本应该是你自己去完成的,让别人替代不过是让他们帮你学习了,而你自己却收获甚微。
因为,学习的效果跟省力是成反比的。
不信?那我问问你原来读过的书除了能够记得自己读过和几个概念之外,你还记得什么?
换句话说,这样的读书是无效的。
或者准确地说你懂得什么?
我们普遍地认为读完一本书,我们便理所应当地了解了这本书的全部内容,殊不知你对这本书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典式认知】——识别的层次。
举个例子,如果你写英语作文的时候用的词汇量处于运用的层次,那么你做阅读的时候的词汇大部分处于识别层次,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觉得明明我知道这么多词组和短语,可我就是用不出来的原因。
那么怎么才能让读书变得有效呢?
请记住,读书在于“想”和“拆”,而不在于“读”。
【想】,指的是带着问题去思考,出于自己的问题导向,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拆】,指的是将书拆散再提取,找到具有价值的部分,知道一个知识点对我是否有价值。
这里以我自己平时读文献作为类比,你如果读过一些文献都会知道里面参考文献会很多。在阅读文献的时候,短短十几页的文献根本不可能把每个知识点解释详尽,一般都是见某某某文献。
因此在我起初阅读英文文献的时候会觉得特别头疼,不仅还要查单词的意思,还得自己一个个去下载文献,然后还要从这些引用文献里找到有价值的部分,并且提炼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前我总觉得这样太费劲了,现在想来正是【费力】的学习过程锻炼了我拆解和搜集信息的能力,真正地把信息(information)转换成为我的知识(knowledge)。后面在我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之后,明白了这是一种最高级的阅读方式——主题阅读。
比如当我检索参考文献的时候,我会一字一句地读吗?
正确的阅读方式应该是扫视,直接以你需要寻找的【知识点】作为目标,在文字中搜寻,找到关键词后,停下来提炼知识点,发现对你有用的部分。
以一个知识点作为主题,不断发散,铺开,读得相关内容阅读你就对这个主题理解得越透彻。你的脑海里应该是下面的这种连接方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19721635/779381fe5c5fdbf2.jpeg)
我想说说这跟大家平常熟知的思维导图有何不同:
如果大家学过数据结构,可能会知道思维导图本质上是一种树状结构:
![](https://img.haomeiwen.com/i19721635/b6527659e0c6fdd6.jpeg)
但这样的分类有一个缺点,就是每一个分支之间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没有交叉重合的部分。
可现实往往是,我们的知识世界中的点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紧密联系,类似于一种图谱的样子。
我们读书其实也是类似的,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书中少了很多引用,更加系统化而已。可实际上这些“参考文献”其实就是书中散落的其他章节或者其他同类书籍的类似部分而已。
那么怎么从一本书中寻找问题,并建立起这样的图谱呢?
这里推荐大家一个小技巧:读一本书的时候不要从头读到尾,试着从中间或者其它你更感兴趣的位置开始阅读。
一是能够避免你强忍住无聊读到一半,最终放弃后半部分更有价值的内容。
二是你能够跳脱出作者为你设定的逻辑框架,读到中间没有介绍到的概念自然就会去其他地方寻找,这样便能够和作者以同样的视角去审视他们所写的内容。
否则,单纯地从头读到尾,你只是不断地被灌输作者自己的观点,逻辑以及思想,而没有自己的想法。
想想读完一本书,你连自己的想法都没有,这能叫读书?
这里再说说我们原来经常会有的认知误区:
(1)做读书笔记单纯地摘抄或者复制粘贴
这可能是我们学生时代养成的习惯,或者说被高中的应试教育逼迫出来的。
提到做笔记,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不管老师讲的对不对,我先记下来总没错。
对于读书也是一样,我看到写的好的地方,我把它摘抄下来,或者更直接点复制粘贴到我的笔记本里。
我想问问你,你觉得这样有用吗?
前面提到过,学习从不是一件省力的事情,它可以有方法,但没有捷径。这样单纯的重复,复制就是最容易并且最不动脑子的做法,而且可能会起到负面作用。
我们在知乎上看到好的答案会点收藏,你会觉得心里很满足,因为你觉得【我收藏等于我学习过】。但这样没有经过大脑深度加工的知识,或许都不叫知识,应该叫做信息,对你而言有什么用呢?
应对这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话语去表述,尝试着让自己表述出来的东西和原文不同但意思一样。
还有个更高级的做法是输出,用输出倒逼输入,本质上是费曼学习法,比如我给大家讲的这些其实很多不是我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从厉害的人,有用的书籍中看到的知识点,经过我的提炼和整理最后分享给大家。
最后想强调的是,我不是说单纯的重复和摘抄没有作用,只是对于想要内化或者长期记忆的知识来说的确没帮助,而在你的期末考试周我想还是能发挥巨大作用的。
(2)强调记住书里的内容
记忆这件事情可能放在十几年前还特别重要,可是在如今信息检索如此便利和互联网信息流如此庞大的情况下,选择记住大量信息,是一种很不明智的事情。
我们应该记忆的是什么,是关于知识的框架和位置。
对此我体会颇深是国内外教育体系的差距。今年有幸去美国的加州伯克利分校交流一学期(虽然中途疫情爆发,被迫回国),那就是国外的所有课程都不强调公式的记忆和计算能力,换句话说考试的时候你基本上可以不用背考试里需要用到的所有公式或者繁复的计算都可以交给计算器完成。
在计算机如此发达的今天,谁还没事去手算那些复杂的微积分?
PS:不过,我希望大家应试的能力还是要有,不要觉得我说的很有道理,就不去背公式了,到时候挂科可不要找我背锅。
记住,我们的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是来记忆的,很多时候你对某个知识点理解够深刻,你会发现你自然而然就记住了。
(3)不一定非要画思维导图
以前我总觉得读完一本书,画一个思维导图就代表我对这本书的框架清楚了,把这本书吃透了,现在想起来觉得自己当时无知的样子真可爱。
为什么我觉得这样的方式对于读书来说不好?
因为你会发现整个思维导图,你基本上是按照书的目录搭建的,很少有人凭着对书的理解自己搭建一个不同的框架。
换句话说,仅仅是照搬目录,和你之前摘抄并没有什么区别,这样不费脑子的行为往往是无效的。更糟糕的是你会有一种自己吃透这本书的错觉,误以为自己已经读懂了这一本书。
可大脑的一个天性就是——我们会对熟悉的知识表现得更不在意。
因此,你的大脑误以为你对一本书很熟悉了,反而不利于你去理解它。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呢?
(1)利用前面讲到的【主题阅读】的方法(可参考我读文献的流程),把不同的知识点联系起来。
举个例子:我不是在公众号给大家赠送了这么多学习认知类书籍?(看我简介就知道了)
关于学习的方法,可能有十几本书都在介绍,你到底听谁的?
最好的做法是把他们都读一遍,起初可以以一本书精读建立起一个框架,但绝不是从头读到尾,然后去其他书里找到有价值的地方,寻找它们之间的差别,共性,能够互相补充的点。
(2)文章的结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背后的逻辑关系。
我们平常用思维导图归纳一本书,基本上都是把这本书的每一章记录,每一章又分为几个小章节,其实这些记录完全不重要。
你应该思考的是:
这个知识点是怎么得来的?
作者的观点一定正确的吗?其他的类似书籍里有类似的说法吗?
更深层次的逻辑是什么?
我能够将之运用到生活的具体场景里吗?
...
通过这样形成的思维框架,或许才是真正的“思维”导图。
好啦,总结一下。
学习的效果和省力是成反比关系。
读书的本质不在于“读”,而在于“想”和“拆“,读书应该以问题为导向,想想我需要从一本书里找到什么内容;以找到有价值的内容为目的,思考怎么去拆分一本书,从而提炼出自己的知识体系。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重塑你对读书这件事儿的认知,有什么想法或者思考欢迎在留言区评论哦~
当你读完一篇文章,不妨闭上眼睛回想一下,如果你能够大致回忆出整篇文章的关键点,就说明你至少吸收了部分知识了。剩下要做的事情就赶紧在读书的时候,使用起这些方法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