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把之前感兴趣的一本书看了一半,看的时候就在想,这位作者写的内容是多么贴合我的兴趣。我顺便上网查了下她的博客,又点进了她在的小组做的课题,感觉更加热血沸腾。
我之前写作和观察的主题都是关于移民的,最近兴趣转向了女性。我看的这本书是讲美国签证政策对少数族裔移民家庭影响,当然她调查更深入,也使用了很多理论,让我看着更畅快。我就在想,如果我能得到她的帮助,把我感兴趣的主题也这样写出来该多好。之前有位朋友说觉得我有做研究的兴趣,也可以试试去申请一些基金和资源。看到这个作者,我又开始蠢蠢欲动,于是问了问我那位朋友我写邮件会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我的朋友说我这样的邮件并不会打扰对方,但我应该注意:“1.你的精力可以兼顾得了;2.邮件体现你对对方已做的工作有所了解;3.体现你自己已有的积累、优势以及兴趣。”
我不是学术中人,不太明白什么叫“对对方已做的工作有所了解”,是我该看过她所有的论文,并在邮件里总结,还是怎么表现。我有些想不明白,再次求助我朋友。
我的朋友详细对我解释说:“展现你对她已有作品的了解,包括但不限于她的研究兴趣所在、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及框架,以及你个人觉得可以完善之处;结合可完善之处你可以延伸到中国移民的主题,然后你可以讲一讲你对中国移民这个问题已有的积累,以及可以如何结合她的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如何充实她的研究内容。”
我听完感觉特别有启发,我之前都是在想怎么把对方为我所用;我朋友的话点醒了我,让我去表达我怎么去为对方所用。我准备有空时候就通读一下对方的其他书,并对相关理论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之前看对方小组项目时候,看到一个很感兴趣的项目,是一个他们学校的女研究生做的,我根据对方领英上面写的高中时间算了一下,和我差不多大。也就是年龄这一项,让我觉得可能可以问问对方做调查什么感觉,就发了领英的好友申请。
在朋友建议后,我又想起我之前老说华人不爱求助,就喜欢自己默默努力,我不是也陷入这个“魔怔”了吗。于是加了我一位教授的领英,开门见山说:“我是你课上的学生,想得到一点你的建议。”这个教授教我软件结构。让我想对他发问的原因是他之前从事网站开发,也是我做过的工作。他博士时候研究的正是教育软件,也是我关心的。我讲了一下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对他说我也想做有关教育的开发工作,该提升什么技术,又该搜索什么方向。
我发过去信息,教授几乎瞬间通过。我看着,我发言的对话框旁边是一个灰色的对号,我不知道对方是看到了不想回复,还是一会儿再回复。去接了点水喝,对话框旁边还是一个灰色的对号。我想我不该期待教授秒回复,虽然我看到他在线。
我关了领英,有些不知所措,也不知道教授怎么看待我不请自来发这么长一段话。之前看网上说教授都不太愿意管学生的闲事,找教授问简单问题还被对方说该去问TA(助教)。我上学这么久,给教授发邮件的经历屈指可数。我想我可能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又想发都发了,对方不搭理也没损失。
吃了晚饭后,再惴惴不安打开领英,教授已经发来了几条建议,还推荐了几个公司说我可以看看。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复,就说:“谢谢你,我会根据这些做调查的。”没想到教授更加客套说:“没事,你有问题的话无需顾虑,可以问我。”我发现我给教授回的话,旁边的灰色对号变成了对方的头像。我意识到之前对自己的否定完全来自于我自己的幻想,之前灰色的对号意思是对方根本没有读到我的信息。我的纠结踌躇就像个独角戏。
我这次犹豫着发信息又一次证明了“华人不喜欢求助”。原本我都不抱希望了,突然觉得勇气变多了一些。教授提到的公司,我都点开看了一下,没有招开发的岗位,我也都先收藏了。
想着最近我要采访一些学生,我又搜了一些同学发了好友邀请,这次没有那种小心翼翼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