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井,渭北高原和关中平原交界处的一个小镇,最初就一条土街,省道渭清公路自南向北穿过土街东端后分为两个岔,一路往东北方向的白水黄龙,一路往西北方向的高阳铜川。
一、老街道
罕井最早的老街道,就是现在罕井村的村道,涝池岸朝西百米多长。街上有个照相馆,对面是个肉铺。近村有一家磨面作坊,作坊大门口两边有两尊高大的石狮,石狮背部光滑,是小娃们经常爬上爬下骑狮子玩留下的印迹。
老街曾经最高大豪华的建筑当樊家祠堂,曾被用来收废品,后来还先后办过医疗站和幼儿园,现在被蒲城县文物局保护起来。祠堂对面是一座戏楼,土木结构的戏楼房子,破败不堪摇摇欲坠,砖砌台面显得极古老,随时都会彻底消失。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21541/a3aae9bed6f80adb.jpg)
二、“涝池岸”
“涝池岸”是老罕井一个地理性标志,三岔路口的专用词。一千五百多平方米的涝池周围,长着一排高大粗壮的白杨树,渭清公路绕着岸边往东往北分岔而去。
涝池是用来蓄积雨水的池塘,也是陕西关中自古流传下来对付天旱缺水的水利设施。涝池的水可喂牛羊、洗衣服;夏天了,小孩可在里面游泳嬉闹;天旱时,拉水浇苗救急抗旱。
涝池有一条朝东的排水沟,能把多余的山水洪水雨水溢水随时往东排出,保持涝池的水始终清澈碧绿。但自矿务局来了,小镇不断建设,家属院下水道污水也排进涝池,水越来越混浊。后来排水沟填埋盖房子,涝池的水没有流动循环,一下子变成了臭水坑,从此再没人洗衣服和嬉闹洗澡,水里只有青蛙不见鱼虾,唯一能吸引孩子们玩的也就岸边在游的小蝌蚪。
如今,涝池早就没有了,“涝池岸”也被“花园”一词替代。有关涝池岸和岸边的杨树春芽茂绿、秋黄飘落的那一刻,永远成了老罕井人的记忆。
三、北街(长安街)
北街又叫长安路,属于弥樊两个村的地界。乡(镇)政府、邮局、税务、银行、供销社和矿务局职工医院等都在这条街上。
街两边除零星店铺,全是房子半边盖的四合院。本地人世代居住的黄土院墙老砖屋子,一般都是两三间房檐朝向院子中间天井的半边盖瓦房,天井中必有一口水窖,用来贮存雨雪水,平时生活用水就靠窖里的。小时候看到本地人洗衣服就两盆水,一盆用肥皂洗头遍,一盆用来清洗,然后就直接晾晒衣服,当时看不懂,后来才知道他们没有自来水,生活用水也是窖水,必须节约用水。
这条街上建的最早的是街中部的供销社,面积差不多1600平米,里面就是百货商店,平整的砖铺地面天天被社员打扫的干干净净。那个年代可以卖的日用品全都有,现在不能卖的东西也有,例如小口径气步枪,是同真枪外形一样的威力极大的压气式步枪,现在这种枪禁止销售了。丝绸彩缎布匹柜台能占二三十米长,墙上分两三层格子,放满了各色花花绿绿的布匹,如果需要可以拿下来让你自已用手摸摸,售货员会问你想做内衣还是外套,是上衣还是裤子?然后大概量一下你的身高腰围,告诉你应该买几尺布。糕点糖果柜台,常常有三五成群地小孩在那里买东西,没有太多钱,买块泡泡糖或一勺子彩色糖豆就很知足,边吃边走,来到老药店对面的新华书店门边摆的书摊看小人书去了。酱油醋、盐巴、糖都是散装的,酱菜全装在大缸中,买酱油醋要自已带瓶子来盛。其它的是售货员称好后用麻纸包装细麻绳扎,同现在的销售方法不同。
四、南街
南街叫大庆路,是矿务局机关的所在地,铁工处、供应处、建安处、陕西煤校、汽车站、粮站、职工子校也都在这条街上。这是一条因煤炭而开的街道,所以取名大庆路,东西长近二公里,最西是201省道,最东到火车站。
粮站刚好在渭清路口,对面就是汽车站,粮站里有三栋建筑质量特别好坚固耐用的粮仓,中间是大晒场,营业部靠街边,每天上班后,总能看到许多家中没有粮食的职工及家属拿着粮本、空面袋子、空油壶来买凭人口定量供应的米面油,细粮较多,也有一定量的粗粮,粮站营业部里头油香面香味特别浓,看着垛成小山一样的粮食,每一个扛着满满的50斤白色面袋回家的人脸上都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五、蒲白矿务局
70年代以前,蒲白交界处有一些小煤矿,以陕西本地人为主,人员很少,没有先进设备和新式建筑,产量很低,仅能满足周边工业生活用煤。
1959年,陕西省把白水县建于1937年的近代煤矿“新生矿”,合并周边一些上规模的私营煤窑组建成蒲城矿务局,为西安输送工业和生活用煤。因为叫蒲城矿务局,所以在罕井建设了蒲城矿务局机关单位。1965年10月并属到渭北煤炭工业公司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重要的国防工业企业内迁到中国中西部地区,防备可能发生的大规模武装入侵,最重要的武器生产企业全部进入中部川陕贵等省,生产电力和钢材等金属离不开煤炭。所以,煤炭能源虽然说没有像生产武器那样直接就是军事项目,但渭北能源基地煤矿建设同样是共和国的重点项目,为此,国家从全国各地调来了数万名人员来到这里,为后来的铜川、韩城、澄合、蒲白四个矿务局奠定了基础。从此以后,他们及家属数十万外省人为了祖国需要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这里!
1970年1月,在罕井成立了蒲白煤矿建设指挥部,挂牌办公的地点就直接选择在原蒲城矿务局的两层红砖楼里,原蒲城矿务局人员合并到蒲白煤矿建设指挥部中。1973年12月改为蒲白矿务局,隶属煤炭工业部。这就是为什么蒲白矿务局总部会建设在一个偏僻小镇上的原因。
当三线建设时期职工及家属从全国各地来到罕井时,看到的不仅有蒲城矿务局总部还有63年从西安迁铜川再迁到罕井镇上的陕西煤校,在当时,这所学校直属煤炭部管辖。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21541/6be232ab43877099.jpg)
六、工农关系
罕井当地人,民风纯朴生活简朴,与矿务局的人相处比较融洽。公社时代,局子校每年夏收都放假组织学生,出动去周边麦田帮农民拾麦穗,社员与学生见面多了就都很熟悉了,见面都会打打招呼。有时矿务局的孩子在自已大院门口玩耍,见到单独路过的农村小孩,就喊本地话:“农民娃,大板牙,一说话,伮哈(伮哈是站住别动的意思)”!农村小孩听到叫喊声后往往会迅速跑路溜走了,然后,大院里的孩子们高兴地又叫又跳起来,闹剧才完美收官。
蒲白虽也是大三线建设项目,但因不属于军工保密企业,所以,外人是可以直接进入单位和家属大院的,常常会看见院子里面或国营商店前的路边有农村人在卖自家的农产品改善生活。当然,这个时间是70年代后期,国家放开农村政策,允许自由经济了。夏天时,他们用毛驴车拉来西瓜、香瓜、桃子、杏各种水果卖时,是孩子们开心的时刻,几分钱一斤的西瓜真的好吃,那沙沙甜甜的样子和味道几十年过去了依然没有忘记。
记得有一对残疾人父子,父亲腿疾不能走,只能坐木架子车上,毛驴驮着车,傻儿子笑嘻嘻地推车,他们每年都来院子里卖桃子,每次都能卖完一车几百斤桃子。卖完后总是快快乐乐地买些东西后回家,傻儿子从来不坐车只走路,且总是笑嘻嘻的,这也是当年众多农村人虽穷但却快乐的时代特征的一个缩影。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21541/14d78a4c25bee82b.jpeg)
家属院的人虽来自五湖四海,但大家相处的很是密切和谐。春夏气温干燥炎热,下班后,大家坐在门口或院子的小马路边上,小櫈子小马札是家家必备的。那时不兴打麻将,但扑克牌和各种棋(象棋、军棋、跳棋)却是必须玩的,每盏路灯下和专门从家里扯出的电灯下都聚着一群人,叽叽喳喳吆五喝六非常热闹。
扑克牌以四个人打‘升级’为主要玩法,流行了很多年。蚊虫多时,则必有人把白天从野地里拔的蒿草点着烧,半干的蒿草烟雾缭绕,把蚊虫熏死或驱走,人们可较长时间不被它们叮咬。夜深些时,天气凉快了人们陆陆续续回家睡觉了,最热时几乎家家门窗都是打开的,院子里人多,很安全。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21541/6bc2239fa70965f0.jpg)
结尾:
罕井,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因煤而兴,在渭北有“小香港”之称;如今却因煤炭资源枯竭而衰,经济萧条,人员外流,往昔的辉煌成为了一代罕井人永久的梦殇……
文源网络一平整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