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是李镇西老师的成名作、代表作,他以手记的形式,记录了李老师从教几十年来感人的教育故事。
最早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在2010年调入新的工作岗位,学校为每一位老师推荐的第一本书,依稀记得当时担任班主任,班级的工作很繁忙、很琐碎。读书时,被书中的教育故事感动了。
只是过了十年,再来读这本书,有了自己的教育反思和思考,对教育也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和感悟……
尤其是李老师对待学生的耐心和爱心,深深地打动着我。学生汪斌的父亲执意留下一筐鸡蛋感谢李老师对儿子的关爱,李老师每天用小煤油炉煮上一个鸡蛋给汪斌送去。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玮生活节俭,李老师送钱给她补充营养。在高考以几分之差落榜后,宁玮情绪波动很大,李老师一直鼓励她,八年如一日的通信,电话联络,成为宁玮成功人生的最大动力。父亲病逝,家庭欠债的伍建有了辍学的念头,李老师支持同学们给他捐款捐物。假期,李老师带着学生步行三十多里山路,来到伍建劳作的田头,齐声大喊:“伍一一建一一你好!”伍建泪水长流。李老师教育后进生”万同转化的过程,更像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书中,李老师多次提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他认为: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里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我们老师的责任就是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联系我们现在的教育,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把学生出现的问题,总结处理掉。给学生随意贴上“不懂礼貌、不文明、不遵守纪律”等标签。慢慢地,学生心灵土壤的缺点会越来越多,学生的行为会越来越差,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方式的问题吗?好好呵护学生美好心灵的幼苗,让它生根发芽,这才是我们教育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从书中,我得到了重要的启示。首先是认清自己的教育活动的目标,不是一张张的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在学校里读书,通过读书获得一定的扎实的知识,更需要终身有读书的兴趣。求知的欲望,并且有能力自己学习,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有能力吸取这些知识。
其次,我强烈感受到李老师对学生的一腔爱心。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的关心主,是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爱孩子,才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地写下那么多手记、札记。李老师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可能是他这本手记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
作为一个教育者,只要稍微细心一点,就可以随时感受到来自学生的爱。这种爱更多的时候是润物细无声的,或者是早晨学生一声亲切的问候,或者是生病时学生一个关切的电话……
罗丹说,生活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有教师抱怨学生不爱自己的话,并不是学生对我们缺少爱,而是我们缺乏感受爱的心灵。“人之初,性本善”,童心即爱——哪怕是最调皮的学生,也是爱老师的。
希望在以后的教育中,我们能再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爱心,好好地爱我们的学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