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啊~~what a day~~
目前,我们学校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的期末考试的。因为,我们都知道考试的分数并不难概括孩子一学期以来的所学以及他们的成长。学习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学习是终身的生活方式,不是一段时间。
我们学校每学期期末都有期末展示,期末展示分静态和动态。静态,自然就是孩子们的主课本、手工作品、木工作品、项目作业等。动态的就包括了音乐会、晨圈展示、戏剧喽。
戏剧都是基于本学期学习的内容由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创造出来的。每年都能在戏剧展示看到孩子们的成长和变化。一个班整体的状态、各个孩子的不同都可以从孩子们的身姿、言语、表情中看到。
今年,是我第一次和孩子们编写剧本,从排练到制作道具都是全新体验。我尚且在摸索中。鉴于剧情需要(主要是时间紧张),我们有部分服装需要租赁。放学后我带着孩子们去试衣服。
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地试着自己的衣服,确认着是否好看。最后发现一个男生的衣服不太合适,于是给他了一套深色系的女款衣服。其实从颜色来看女孩、男孩穿都可以。只是细节上有轻微区别,再加上会给他配上盔甲,其实还尚可。(其实,我是不想再继续花时间试衣服了)
就在我刚说完就这件吧,没想到另一位同学不乐意了。
他说:“这怎么行,要正式。”
我说:“还可以啊,披上盔甲就看不出裙裾的区别。重点在盔甲。”
他说:“那还不如不穿。”
看着他坚定的样子,我欲说服地问道:“难道,你的生活中没有中间地带?”
没想到,他一改平常的嘻哈风格,非常认真地回了过来:“要么不做,要么做到最好,做不到最好还不如不做呢!”
看着他难得的认真表情,刹那间我突然了解了:这或许是他生活中很多不愿意尝试的原因。该同学是这学期新转来的孩子。在他的学习生活中有很多时候他都不愿意尝试。我之前只是觉得他还不太适应我们学校的这种学习、生活方式。觉得他会慢慢地适应。可是很多时候非常明确的感觉到明明就是他自己不想做并不是他不能做。直到今天他说出这句话我才了解到原来他是一个如此追求完美的孩子,他想事事都做到最好。
所以我理解了我们去山上素描的时候,他不愿意给叶子上色,也许是他觉得自己上的色,不如大自然的颜色美;我也明白了他不愿意轻易加入歌唱,也许是因为他觉得原唱是最动听的;我也明白了有的时候接到一个作文题目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不写。其实并不是他不想写,只是他希望写出精彩的文章。我也明白了,让他在同学面前分享的时候他为什么会那么快地说话.......
所以在回家的路上,我在思索这些励志语言对孩子来说到底作用几何。
“要做就做到最好!”——听起来多么鼓舞士气、多么激励人心。
可是,后面是不是就是“如果不能做到最好,就不如不做!”可是,如果不做又怎么能做得更好呢,毋庸说做到最好。
于是,我想去那句话:“并不是有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了才有希望。”
到最后,我也明白了,也许这些励志的语言,只适合某种场合,比如说。在激烈的比赛中可以要求队员要么不打,要么必胜。全力以赴追求胜利,可是一直带着这种张力去经历生活中的大小事件是否适用呢?
我们到底想让孩子有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和战斗的欲望呢,这些励志的话语处处适用吗?尤其是对于需要各种尝试、探索和体验的孩子们来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