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小打卡,发现今天值班的花卷同学放了这样一段前言。
花卷群,是五湖四海发烧友自发组成的练习群,许多时候怕被内卷,但是在这群都喜欢自己喜欢的事情方面的同频人面前,怎么卷都不为过。
《卖米》这文有背景故事,网络很发达,有些文字隔三差五就会被翻出来又在网络上红一次,而且会被标上“最”字儿。
其实不管是不是被标榜为—最好最感人最现实……或者其他形容词来形容的文字,只要开卷有益,开卷就能感动人心,都多少次都如初见的好文,值得那些平台翻来覆去的把它们抄热。
今天曾子爸爸(我们卷群同学都这样戏称)的前言,倒是勾起了我对带米上学的日子的怀想。
农村学校,吃饭要带米,好像八九十年代再正常不过了。
记得某日也曾有机会跟同龄人唏嘘当日,谁知对方嗤之以鼻,“谁不是这样子啊,有什么,搞得就你一个人苦似的”。
呵呵,怎么说呐,有些东西,并不是一定要别人感同身受,那种当年当日的局促,只有经历过的人懂罢了。
高中学校离家,乘公交车一个小时,当然,那时候路况差,公交车停停走走,路上坑坑洼洼,乔河那段路上的坑塘,能把人的胃在车上颠得翻江倒海,那也得忍着。
不然,你就学某同学,省下车票钱,自己骑自行车。那可真不是现在说为锻炼身体骑四五十公里路,你得把米、包袱、书都扎得妥妥当当,早早由家出发。我当然没干过这么狠劲儿的事,我那老乡兼后来的同桌,就是这样坚持的。学校邻近乡镇的同学们,也许多都是自行车去。我们属于路远的一波儿。
我爸那时候老拿人家来与我作比较,说人家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得我很像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娇小姐。不过如今还是蛮佩服这已经在母校做老师的同座儿,有些苦她熬过去了,收获属于她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真不是娇娃却顶着个名,我是得跟车上学的那波儿人,这带米的日子最难熬。
一个月就放一次假,回去就是为了带米投米换饭票。
车站离学校,得翻过一座大桥一座小桥,一条沿街长路,或者内穿一条弯弯长巷。
车站附近是有三卡车的,但是谁会舍得呐?能扛能抱的,都挨着挪到了学校。要好的商量着互相抬,一人拽一边,各自歪着身子努力使把劲往前快走一段路,手滑得就快掉了,赶紧放下米袋子,站起身甩甩手再来……走走停停,停停走走。
聚会的时候,我说那时候上学那条路真的太长了。
真的,拖着米袋子上学的经历,就是个大大的囧字。
如今想起来,那样的一千多个日子,也是磨练了咱们这批人韧性的重要时期,不重复那样的苦就不要重读,但是后来的日子,又有谁保证不比那样的日子苦呐?就我个人的事实证明,想逃的苦老天爷一样不会让你少吃,公平得很!
如今,作为高中生家长,看各方表态都不愿意被内卷,“农村学校一套卷花儿包围了城市”,但是舒服的背后,肯定是有报应的。
想室友这代娃,已经是掉在了蜜罐里,生活上没有折磨,学习上没有勤奋,以后还能干嘛?没有机会锻炼她们,真的,想不到什么方法能“折磨”她们一下下。
还有宝爸宝妈心疼她们苦。唉,听到这些论调时,更坚定了咱后妈心态,苦哪儿了呐?比起带米上学的日子,苦哪儿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