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风
人性,真的无法改变吗?

人性,真的无法改变吗?

作者: 一把竹火 | 来源:发表于2018-11-11 16:21 被阅读1次

   人性,是否可以改变呢?

    这仿佛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正如孟子坚信“人性本善”而荀子坚信“人性本恶”一样,有那么一类人坚信人性是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的。只不过他们并不在意人性的本质是善还是恶。

    他们坚信“天下乌鸦一般黑”,不论怎么努力,乌鸦的颜色也无法改变。

一、

    但从古至今,人们似乎一直都在努力地去改变乌鸦的颜色,哪怕仅仅让乌鸦看起来有那么一点白。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又瞥了一眼刚刚收起来的《尚书》和《礼记》,突然意识到,原来改变人性的话题,已经持续几千年了。

虽然不知道三皇五帝是否真的存在,但至少《尚书》和《礼记》中可是记载的十分清楚,人们崇尚尧、舜、禹的德行,在他们的统治下,天下太平,百姓幸福安康。

或许《尚书》和《礼记》最初只是上古时期君王的当官笔记,记录身为老大每天的所作所为,怎么管理国家,怎么祭祀的。但不巧,当这些笔记流传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却被人们赋予了非常独特的逻辑。

    那就是古人是这样做的,天下太平了。现在天下不太平了,那就一定是因为人们不按照古人当年的方式去做。

    于是便有了儒家。

    儒家把人们强行定义成了乌鸦,而自己却做了一个努力将乌鸦变白的圣人。

二、

    当代社会有这么一种声音:“我这人就这样,改变不了了。”

    乍一听这句话貌似并没有什么别扭的地方,但仔细想想,这句话真是掩盖自己缺点非常好的一个借口,这个借口理直气壮,仿佛有了它,我们的缺点变得名正言顺了。

我想最初,这样的自我定义并不会被大家所接受,因为这是一种懒惰,是一种自暴自弃的心理。但或许是因为在这个时代这种声音太过的普遍,久而久之我们的心变得麻木了,也就习惯了这种声音,甚至还觉得很有道理。

    这就是信仰缺乏的可怕之处。

    当自暴自弃可以变得理直气壮,那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有人说了,这是当代流行的心理状态,叫做“佛系”。

    抱歉,这个锅,佛可不背。

    真正的“佛系”是教你如何正确的认识烦恼、理解痛苦、控制情绪,进而从心底深处烦恼的根源入手,为我们提供一种变得快乐幸福的方法。而不是让你远离世事,自暴自弃。

    人家的“佛系”是心的修行,而你的“佛系”是逃避现实的借口。

三、

    战国时期的儒生们常常感叹礼乐崩塌,在那个年代,礼乐是社会思想的核心价值。而礼乐的崩塌恰恰是人们信仰缺乏的最直接表现。

    明朝末期,社会上的主流哲学分别是朱熹一派的理学和王阳明一派的心学,虽然观点不同,但无论哪派思想,都是治世经典。但现实呢?理学门徒成了满嘴仁义理智信的伪君子,而心学门徒到处打着良知的幌子名正言顺的干着违背良知的事。

有句话说的好:“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至今。”我们反观现代的社会,人们打着“人性不可变”的理由自暴自弃,打着“佛系”的幌子混吃等死。

    此情此景,似曾相识否?这跟战国末期和明朝晚期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人是大楼,那信仰就好比地基,地基崩塌了,楼还能稳稳的立在那里吗?

四、

    让我们回到“人性,是否可以改变?”这个话题来。

    千百年来,一代一代的儒家圣人们无不努力的给人们灌输着道德、仁爱的思想,但结局往往是圣人独善其身,而百姓依旧是百姓。

    为什么呢?因为圣人鼓励百姓都成为圣人,但百姓真的不知道怎么成为圣人。

    其实古代的圣人,放在今天,应该叫“大师”。唯一的区别就是圣人为了立言,而“大师”是为了赚钱。

    可曾有人想过,或许当今社会,人们变得自暴自弃的根源恰恰是那些“大师”为我们指引的种种人生方向。

    “大师”们为我们树立了太多的高大上的典范,我们常常以之为榜样,但是当我们学着他们的样子去努力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以至于我们总是间歇性踌躇满志,间歇性混吃等死,因为“大师”指的路看起来平坦,走起来却总是“此路不通”,无奈之下人们只得为自己的失败找一个合理的借口:“佛系”。

    其实人生的修行,就好比种树。

    人人都希望树木长得又粗又壮枝繁叶茂,但树木生长的过程我们其实看不见也无法把控。而我们能做到的则是用心的栽培、灌溉,只要用心把握好这些种植的环节,树木自会成材。

    而现代的人们却恰恰只想着让自己变好,却不懂得从平日的点点滴滴上下功夫。这就好比脑子里想着树木枝繁叶茂的样子,却不去浇水栽培,树木如何能够长大。

    人人都认为变好需要努力,但却不知道何为努力。努力不是喝碗鸡汤暖暖身子,而是踏踏实实的积累,不可急功近利,不可好高骛远。

    为什么有的人可以种出满林的草木,有的人却养不活一朵普通的花朵,成与不成,不过在于一个方法。

    阳明先生曾将我们无法直观接触的结果称作“上达”,比如“孝顺“这个模糊的概念。而我们可以把控的过程称作“下学”,比如“常回家看看”。

对于“上达”和“下学”的关系,阳明先生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学着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意思就是我们不要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最终要变得多好,而是不断在放在日常的行为细节上下功夫,自会有所结果。

    孝顺并非想着孝顺便真的就是孝顺,而是通过现实中的表现来实现孝顺。时常将孝顺挂在嘴边的人,往往不过是求得个孝顺的名声,本质并非真的孝顺。而真正孝顺的人,会不断的为父母默默的付出。

    故而如果想要成为孝顺的人,则不应该专注于“孝顺”二字,而是专注于通过日常行动让父母获得幸福。

    所以其实人性并非不可改变,只是改变的方式不那么直接,我们要懂得着眼当下,踏踏实实的从每一件小事着手,久而久之,人性便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

    古人云:“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之所以不欲,恰恰因其不能,其实说到底,人性的改变从没有一蹴而就,所有的改变都需要长期的积累。

 这世上最坚固的东西是岩石,岩石历狂风骤雨自岿然不动,却穿于滴水。

    仔细想来,我们的人性不就是那块坚固的岩石吗?

    而改变它的,正是那点点滴滴呀。

相关文章

  • 人性,真的无法改变吗?

    人性,是否可以改变呢? 这仿佛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正如孟子坚信“人性本善”而荀子坚信“人性本恶”一样,有那...

  • 性格真的无法改变吗

    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个当下最流行的心理学术语,每当人们不满意自己的性格,脾气时就会把它说成是自小受到家庭的影响,以...

  • 人性

    人性是无法直视的 也不要企图改变人性

  • 这不是命! -- 共读《通财路》15

    当我们遇上无法改变的事情的时候,常常会说:这就是命啊!这真的就是命吗?命运无法改变吗? 命运,是指事物由定数与变数...

  • 太难

    以自我为中心 真的是人性 改变认知有可能 改变人性有可能 太难 [睡][月亮]

  • 你终究会明白,普通人的劳碌命,不会超过二十年,会时来运转

    01 人这一生的命运,真的是绝对的吗? 人这一生的命运,真的无法改变吗? 人这一生的命运,真的毫无转机吗? 上述这...

  • 最终的选择:强化人性还是放弃人性?

    人性能改变吗? 自有人性起我们就试图改变人性,我们从未认可人性的存在是理性的和理想的,我们需要人性之善而试图剔除人...

  • 无法的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或许,此刻的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脾气不好,自己的生活不堪,我们也想改变,但就是改变不了! 真的无法改变吗,其实不是的...

  • 怎么把你的那位直男变成暖男

    首先,直男真的可以被改变吗?很遗憾的告诉你,有些直男真的无法被改变,如果你遇到了这样的男朋友,也不要难受,因为钢铁...

  • 人间不值得

    见了太多的人性, 无法再相信人性。 生活,到底改变了人什么? 还是时间改变了一切? 还有什么可以信赖? 一无所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性,真的无法改变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mox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