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旧曲新词如何优雅一一
如何优雅地写出中国风歌词

如何优雅地写出中国风歌词

作者: Nesier无恙 | 来源:发表于2014-06-04 18:36 被阅读5813次

这个事情说起来挺逗,前两天在家看电视,央视有个节目叫做《中华情》,恰好我看的那期专题叫做「诗情画意」,所有的歌曲都是围绕这个主题选的,而所有歌曲都是一个风格——我们常说的「中国风」。

说起这流行音乐里的「中国风」,百度百科上是这么解释的:

中国风就是三古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

这宫、商、角、徵、羽咱不懂,但是对于歌词,我们还是能一目了然的。于是乎,我在寻找这些中国风歌词里存在的某些共同点,是否能总结出一些规律,让我们也能找寻到某一写作中国风歌词的规律。

大家一说起中国风的歌曲,必定的脑海里会有一种唐诗宋词般的意境浮现,不论是从韵律上还是修辞技巧和文字描述的已经上来说都是如此。

我们首先拿出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风歌曲来看看——周杰伦的《东风破》:

一盏离愁 孤单伫立在窗口
我在门后 假装你人还没走
旧地如重游 月圆更寂寞、
夜半清醒的烛火 不忍苛责我
一壶漂泊 浪迹天涯难入喉
你走之后 酒暖回忆思念瘦
水向东流 时间怎么偷
花开就一次成熟 我却错过
谁在用琵琶弹奏 一曲东风破
岁月在墙上剥落 看见小时候
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
而如今琴声幽幽 我的等候你没听过
谁在用琵琶弹奏 一曲东风破
枫叶将故事染色 结局我看透
篱笆外的古道我牵着你走过
荒烟漫草的年头 就连分手都很沉默

我们看歌词,拿出其中一句「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是否这种感觉十分熟悉?没错,李清照就曾写过「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一句就被方文山化用了,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到全篇歌词中,长短句错落有致,前两句前四后七的断句方式,让整首歌顿时有一种古风小调的感觉,而这也是方文山写此类中国风歌曲惯用手段 ,前四句成一小节,此处写完,顿时如一首宋词、小曲跃然纸上。同样的技巧我们也能在《兰亭序》看到第一小节里面的文字安排: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棰 心细如你脚步碎
忙不迭 千年碑易拓 却难拓你的美

是否我们写歌词的时候也采用类似断句,从节奏上就能写出中国风韵味了?可以这么说,但是不尽然,我们看到另外一首经典的中国风歌曲《烟花易冷》的第一小节:

繁华声 遁入空门 折煞了世人
梦偏冷 辗转一生 情债又几本
如你默认 生死枯等
枯等一圈 又一圈的 年轮

看见没,断句方式又改了,三四五的断句形式,但是我们依然能总结出一些东西,那就是开头用骈句,也就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这是一种讲究对仗的技巧,要求文字的对偶,重视声韵的和谐。

我们先看下骈句运用的典范,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这是全文中的一个部分节选,我们从这短短几句就能感受到骈文中写景的精品的风貌。当然,在流行音乐中,我们不要求这么严格按照骈文行文规范来,但是记住,要有中国风的味道,那么骈句不能少。

那除了句式采用骈句,还有什么呢?我们还是拿方文山同学写的歌词来分析,谁叫他写的中国风歌词堪称华语乐坛的典范呢。

我们看《东风破》里除了化用了李清照的「应是绿肥红瘦」还有什么?《东风破》的破指的是「曲破」,是古代民间一种曲的形式,在唐末是一种比较流行的琵琶演奏技巧。

再看《兰亭序》,众所周知这首歌的灵感来自于王羲之那著名的《兰亭集序》,而歌词中,我们能看到一些这样的句子:「无关风月,我题序等你回」,其中「无关风月」取自欧阳修《玉楼春·樽前拟把归期说 》中「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一句;而「弹指岁月,倾城顷刻间湮灭;青石板街,回眸一笑你婉约」则取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其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及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怎样?要写出中国风歌词,第二个技巧就是熟读唐诗宋词,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嘛,「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巨大的古诗词阅读量对我们写中国风歌词有着巨大的帮助。

接下来,我们再看《青花瓷》,《青花瓷》可谓是一时间最火的一首中国风歌曲了。在这首歌中,我们从词句中可以看到「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一句,其中天青色三字,特指汝窑瓷器的颜色,传说中的柴窑是五代后周世宗柴荣时所烧,故名柴窑。相传当时下人请示瓷器的外观样式,世宗大笔一挥:「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参考:明·谢肇涮《文海披沙记》御批云:「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由于柴窑后不得之,故今人也用来形容柴窑的后世传承者,汝窑。

我们再来看看方文山自己对天青色的解释:

当初当我确定了「天青色等烟雨」的歌词后,没多久就又顺手写下副歌第二句「而我在等妳」,于是副歌第一行的关键词即孕育而出:「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妳」。因我歌词里所描述的天青色,是无法自己出现的,它必须耐心的等待一场不知何时会降临的雨,才能够在积云散去的朗朗晴空以天青的颜色出现。因为雨过天晴后才会出现天青色,故必先降雨才能有天青,但我倒过来说,天青色在期待着雨天的来临。还有,之所以用「烟雨」,而不用「降雨」,则纯粹是因为烟雨的意境比较美。而我用「天青色等烟雨」此句来对仗较为白话的下一句「而我在等妳」,一连用了二个“等”字,是为来强调爱情里最无力的无奈就是「等待」。换个散文式的说法就是:「这天气的变幻莫测,那里是我们平凡人所能掌握的呢?想看到纯净被雨洗涤过的天青色,就只能耐心的等待雨停,就如同我也只能被动而安静的等待着不知何时才会出现的妳。」

我们从「天青色」的典故与方文山此处自己的解释对比可以看出,此处的用法的巧妙,侧面也印证了作为一个词作者的阅读量以及知识储备的丰富,但是,百密也有一疏,紧接着就在典故上出了问题,其中有一句「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青花瓷自诞生之时迅速成为中国瓷器的霸主,七百年来无人撼动。可瓶底从未书写过汉隶,仅在明崇祯一朝某些青花器身偶写过隶书。而另一句中:「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宋体落款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见过。

当然,我们对于这两处的错误可以忽略不计,毕竟不是所有人都熟悉瓷器历史的,但是我们依旧可以从中感受到词作者对于历史的熟悉,至少是对于常识性典故的信手拈来,而且,这两句都是用细节描写展开对于意境的描绘,可谓做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写出中国风歌词的第三个和第四个技巧就在,灵活使用典故,用细节景致的描绘来表达情感。

我们总结一下,要写出中国风歌词,要做到些什么呢?首先,熟读唐诗宋词,其次广泛的涉猎,积累大量的典故,并能灵活应用,在具体写作时,用骈句句式,内容上运用细节、景色描写展现意境表达情感,尽量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么说,我们会觉得难以入手,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方文山,那怎么办?好办,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四个字——「拿来主义」,这就是速成之法。

关于拿来主义的初级方法就是在歌词中嵌入一段古诗词,经典案例:S.H.E 的《长相思》,在歌词中段,嵌入了李清照的《声声慢》作为 Rap 部分的歌词,而整首歌其他部分全用骈句,且选用离别这一古诗词中常用意境。另一案例就是 羽·泉的《辛弃疾》了,歌曲开头就是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但是第三句瞬间转到了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同样的初级拿来主义手法,我们在黄安的《新鸳鸯蝴蝶梦》里也能看到,歌词一开始便是“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整首歌直接摘抄的是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到了中级拿来主义技法写中国风歌词怎么写?借用古诗词已经不够了,将古诗词文言文诗句直接翻译为白话文,并扩写整个故事,案例:毛宁的《涛声依旧》。

毛宁的《涛声依旧》直接取自张继的《枫桥夜泊》,所有词句意境完全趋同,除此之外还借用了余光中的《乡愁》一诗中船票的意象,可谓拿来主义的典范。我们对比下《涛声依旧》与《枫桥夜泊》的词句,大家便一目了然。

《涛声依旧》: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觉,又回到你面前;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至于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我就不贴了,大家一定能背得滚瓜烂熟,只要说到一句:「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就能勾起所有人的回忆了。

高级拿来主义的手法就是我前文中花了大量笔墨写的方文山的写作手法,引用大量典故、借用古诗词已经,灵活使用句式,将经典化为己用,是引用,是借鉴,是致敬,是真正的再创作。

写在最后的话:

现在市面上流传着大量的中国风的歌曲,要辨识他们的话,如果我们花上一个小时的时间专门来听,可以粗略的总结出一些特点,这些烂俗的中国风歌曲多用叠词三字句,多用诸如君不见、听闻、袅袅、梳妆、红颜、无情、多情等词组,时不时找两句冷门诗经里的句子,整个句式结构参照宋词里的诸如苏幕遮、水调歌头、鹧鸪天等词牌的句式,这些元素凑齐了,中国风也出来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eda3911d7478:棒棒哒
  • 7b9be235345e:非常棒
  • 展展:宇文泰开创了西魏(水德)、奠基了后周(木德承水德),后周开国皇帝周世宗宇文毓是宇文泰的儿子,宇文氏独尊儒家故命令儒家改革官制等,宇文泰的祖先得到皇帝玺而改姓氏为“宇文”(皇帝之意),宇文泰不断创造奇迹而得到天下,影响巨大,儒家认为宇文氏是会统一天下的“真命天子”。宇文氏自云是神农氏后代,宇文毓圣学渊深,组织文人学士把伏羲、神农以来的典籍汇编为《世谱》500余卷,为了纪念三皇五帝和表达统一天下的理想,宇文毓参照儒家天、地、君、亲、师模式和种种神话、典故、成语而命名了柴、汝、官、哥、定五大圣窑,周世宗宇文毓御批“雨过天青云破处,诸般颜色作将来”——成为五大官窑的总纲。“雨过天青”即“木承水德”加上“泰山遍雨”(纪念宇文泰)、“上善若水”的典故,“云破处”即希望象黄帝定天下而演奏《云门》。柴窑是龙师火帝柴礼告天(儒家尚礼),汝窑是女娲补天(补天浴日),官窑是鸟官人皇(周宣政间京师自置窑,命曰官窑),哥窑是五谷丰登(炎帝神农氏为宇文氏之亲)、定窑是定鼎天下(纪念黄帝)。
  • 展展:关于柴窑的厘清: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cf03630102eabe.html
    柴、汝、官、哥、定五大官窑的名称是明代文献一致准确无误记载下来的,北宋参知政事欧阳修有《汝窑花觚》诗强调柴窑“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南宋文献有“天青”、“汝窑”、“官窑”、“哥窑”、“定窑”的记载,综上所述,五大官窑柴、汝、官、哥、定是真实存在的。故宫所谓专家不识字认定的所谓五大名窑都是冒牌货。回顾历史,作为一个朝代的后周只能是宇文氏建立的大周(隋朝的前身),而清代杜撰“柴氏窑”的文盲不懂郭荣的养父郭威建立的是第三个后周——宋代把它作为五代十国这个乱世的一部分(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朝代),文盲所谓皇帝姓氏命名的柴窑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歪理邪说——因为所谓与此有关的皇帝姓氏是郭(宋太祖赵匡胤恢复郭荣的本来姓氏,目的就是揭露郭荣不是郭威的直系亲属,证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是未可厚非的。),柴姓从来不是皇帝姓氏。加之,五代十国的历史局限性决定了柴荣的窑不可能至高无上,最有说服力的是《资治通鉴》记载郭荣“性不好丝竹珍玩”而宇文周“百工造作务尽奇巧”——证明郭荣没有所谓柴氏窑(郭荣严格遵照郭威遗命“大周天子尚俭约,嗣天子不敢违也”、“今后珍华悦目之物,无得入宫”)。所以,郑州的所谓柴窑研究会和西安的所谓柴窑研究所都是不识字的闹剧和迷信骗局——妄图用所谓柴氏窑冒充至高无上的柴窑。
  • 展展:柴窑的柴不是柴荣,而是燔柴祭天的柴。后周不是五代后周,而是北周那个后周,世宗不是柴荣,而是宇文毓。
  • Nesier无恙:@流光了 这个就见仁见智了
  • 流光了:@Nesier无恙 曹全碑用飘逸来形容也极为牵强
  • Nesier无恙:@海东青answer 矮子里面选高子,或许方文山的词算不得有多好,比之黄霑、黄伟文、林夕依旧有差距,但是从他这一时期的词人来看,方文山的确不错,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可以称之为鬼才
  • a1bcd66fde83:真心不觉得方文山写得有多好。为求韵律,好多硬伤。画虎不成反类犬。
  • Nesier无恙:@流光了 严格来说,汉隶不能笼统说是厚重还是飘逸,汉隶里不同的书写者的个人习惯造就不同的风格,若要说汉隶的飘逸,当属曹全碑,若说汉隶的厚重,那乙瑛碑就是典型代表
  • 流光了:问题是汉隶完全不“飘逸”啊
  • 青鱼:我现在看到的一些所谓的中国风,都是一些很低级的拼字游戏。
  • 千山万水:方文山说了,他的中国风之所以写的好是因为有画面感,而且很很多你我之类的代入
  • Nesier无恙:@楚之谬者 曲不在我的讨论范围内
  • 叔丙仄:如此风格之歌曲,大多留下记忆的不是“词”,而是优美的曲,没有了“中国风”的曲,这些萎靡虚浮的词大多自飘零了吧!
  • 刀爷:中国风的歌词其实不仅在于歌词本身,也在于歌词本身的具象。
    其实方文山在《青花瓷》《东风破》之前就写过非常漂亮的中国风歌词,比如《爷爷泡的茶》里面的意象,以及《龙拳》开场的描述。

    方文山在通过歌词描写具象和故事的能力无人能及。
  • Nesier无恙:@糖心地獄 我也不认为中国风就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凋零,反而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创新,一种适应,是一种改革中的新生,是一种新的文化进步
  • Nesier无恙:@糖心地獄 呃···貌似我这篇文章是讽刺中国风歌曲的趋同,以及拿来主义一般地不负责地再创作,我在文中并未表达我对于中国风是喜是厌,貌似是你理解上的偏差
  • 空心二胡:我可以表達我的看法嗎?如果是外國人寫中國印象的詩詞那還無所謂,可是如果華人愛寫中國印象的詩詞;華人讀者只喜歡或閱讀,甚至「只懂」這種中國印象,某些方面來說這是一種自我文化的凋零。因為華人本來就有自己的一套文學體系,但是當本民族的人只懂得欣賞這種由外國人凝視中國而創作出來的這種創作,這是一件有點糟糕的事情。我不是批評你,只是覺得對於只喜歡中國印象而不願意研究中國真正的文學的風氣感到一點可惜。
  • Nesier无恙:@糖心地獄 嗯,简单点来说就是这样,西方艺术体系里的中国印象都可以称为中国风
  • 空心二胡:簡單來說,所謂的中國風就只是中國印象,用東方的詩詞點綴西式的文學系統。
  • Nesier无恙:@m1ch3ll3 你要说到曲的方面就不是我的讨论范畴了,这个我不懂,我不知道怎么从编曲的角度来说让一首歌不土·····
  • 小米二世:@Nesier无恙 光看词是不土,那个曲土啊
  • Nesier无恙:@m1ch3ll3 凤凰传奇的中国风还真写的不错,比方说《荷塘月色》、《御龙归字谣》都写得不错,还真不土,哪怕《中国味道》之类的,都十分接地气,前天晚上倒是听到了一堆写得不好的, 我都忘了
  • 小米二世:要是最后来个中国风歌词不优雅的反例就更完美了,比如“凤凰传奇”的歌,也有中国风的特点,为啥就土土地呢?貌似首先是曲就有点土,词的段位又不高,所以。。。打个比方,优雅的中国风歌给人的意境是文人山水画,而有些中国风歌就有点像民间风俗画~

本文标题:如何优雅地写出中国风歌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hgd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