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林清玄的散文《不辩,是一种智慧》,深深为书中一段文字感动:释迦摩尼有一次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感慨地说:风景如此美丽,何不在此建一座佛堂就好了。大帝随手摘了一株草插在了地上,说:佛堂建好了。佛陀于是开心地说:善哉善哉。
林清玄说:“我们微笑地面对风景优美的地方,我们珍惜相遇的每一个因缘,我们清净了内心的污垢,我们提升自己走向超越之路……那,每一个好的地方,好的心情、好的希望,都会是佛堂。
每个人的人格、信念、思想,不就是他自己的佛堂吗?
情字,是心青,一个人的心地能辽阔如青草,就能包容人间的一切,真心地对待世间万物。”
一本好书,往往不只是让我们学到了知识,还让我们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生活。读到善良与正义、邪恶与丑陋,也读到人间的冷暖与艰辛,以及生活的无奈与执着,从而分辨出人情世故的是非曲直,及顺境时的心态和逆境时的不屈。
早年在阅读《人性的弱点》时,曾被书中的思想精华和最激动人心的内容而感动,在阅读中可感受到如何帮助你解决你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在你的日常生活、商务活动与社会交往中与人打交道,并有效地影响他人;如何击败人类的生存之敌--忧虑,以创造一种幸福美好的人生。
霍金是一位在我的阅读生涯中最为震撼的人物,他在牛津大学毕业后即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这时他被诊断患了“卢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瘫痪了。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进行了穿气管手术,此后,他完全不能说话,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对话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进行交谈;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需要请人将每一页都摊在大桌子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霍金正是在这种一般人难以置信的艰难中,成为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
记得高考前班主任给我们开考前动员会时,曾讲述了张海迪的事迹以激发我们学习的热情,张海迪5岁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终身截身患高位截瘫,而她在病床上,用镜子反射来看书,最后张海迪以惊人的毅力学会了4国语言,并成功的翻译了16本海外著作。1991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后来还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尽管一生仕途曲折,但无论到哪里,苏轼总是能随遇而安,纵情山水,在享受江山风月的同时,还把他的游迹写进文章里,并流传千古。这种寄情山水的情怀,是苏东坡疏解压力的重要方式,是他养生的另一个妙法。因此,他的一生,真正是把别人的苟且过成了潇洒。
陶渊明从小家境贫寒,九岁丧父,跟着母亲过着颠沛淋漓的生活,并没有让他沉沦迷失掉生存的方向,相反的,从小他有着远大志向报效国家的愿望未能现实后,也没有让他流于世俗,而是不改初衷的热爱着生活的一草一木,一朝一夕。著名的桃花源记淋漓尽致的体现出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永不气馁的人生境界及纯净的灵魂。
在西北的小城曾讲了一年的国学,其中最为自豪的莫过于在讲到庄子一书时,傅佩荣教授的那句:读懂庄子,会让我们明白,人生总有路可走。
而此时,堂下经久不息的掌声,至今仍响彻在耳畔。
终于理解三毛的“世上一日,书中千年,但觉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落花流水,天上人间。”
三毛说:“我喜欢,将读书当作永远的追求,甘心情愿将余生的岁月,交给书本。
如果因为看书隐居,而丧失了一般酬答的朋友,同时显得不通人情,失却了礼貌,那也无可奈何,而且不悔。
愿意因此失去世间其他的娱乐和他人眼中的繁华,只因能力有限,时间不能再分给别的经营,只为架上的书越来越多。
我的所得,衣食住行上可以清淡,书本里不能谈节俭。我的分分秒秒吝于分给他人,却乐于花费在阅读。这是我的自私和浪费,而且没有解释,不但没有解释,甚且心安理得。”
丰子恺《豁然开朗》中明确指出了“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
若能做到:世间之事随他去,唯书与你长相伴,才会让你拥有一颗宽容而乐观的心,活得更加洒脱清明。
�~0V��P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