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第101中学 杨敏杰
2019年12月20日,有幸聆听了新疆实验中学李莉荣老师执教的高中语文统编本新教材研讨课《致云雀》。
课前,我们就拿到了《致云雀》的文本,A4纸4页,21节,每节5行。我当时就在想李老师会怎么上呢?这么长的诗歌,每一句都分析显然是有限的课堂时间所不允许的。粗略地浏览学生能否理解外国诗人雪莱的情感?
一上课,李老师就引用了雪莱那句家喻户晓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拉近学生与这位外国诗人的距离。接着顺势插入雪莱的生平介绍。我一直觉得文本背景的介绍是非常重要的,“知人论世”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层理解。但一堂课上,背景介绍出现的时机也是特别需要设计的,要助力学生的理解但又不能直接限定学生的思考范围。李老师只简单介绍了雪莱的文学地位和离世时间,引起学生的兴趣。而雪莱作为思想先驱者的孤独并未提及,让学生自己在诗歌里发现,我认为这一点很好。
文本很长,但李老师很有智慧。她引导学生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删繁就简,先引导学生品位“云雀的鸣叫”,通过重点赏读8—11节的四组比喻句引导学生把握“云雀”的形象特点:即使“未曾被留意”,即使“寂寞难言”,即使“不显露出行止影踪”,即使“遭受到热风的摧残”,依然在歌唱!再通过重点赏读17—20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由“云雀的鸣叫”到“诗人的歌唱”,学生就梳理清楚了诗歌的情感层次。整个课堂教学线索也就十分明晰了。对于长文本,怎样抓住一根主线串起一颗颗珠子,让整个课堂重点突出,我想李老师的这堂课无疑是很好的示范。
这堂课还让我感受深刻的一点是李老师的深情。从最开始对雪莱的介绍到中间指导学生诵读、与学生共读,包括课堂小结,李老师都像是在与雪莱对话,饱含深情。她理解雪莱,理解他追求自由、作为思想先驱者不被世俗所接受的那份孤独,理解他坚定执着、昂起高贵的头颅艰难跋涉的那份勇敢!李老师在课堂最后还分享了一首自创诗歌《圆规》:
总是被人嘲笑
一直在原地打转
可是
他们或许并不知道
做好自己的本分
坚定自己的初心
一生便是圆满
好像再一次穿越时空与雪莱互诉情感:我理解你,我理解你,我理解你!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学生又怎能不陶醉于诗歌情境中呢?
我想有一颗诗心的语文老师一定会教出一群诗意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