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个月朋友圈大火的《凌晨3点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准备向我贩卖焦虑我没上当,还写了文章怒怼了一番。
最近有一篇本意不在于贩卖焦虑的文章——《见过世面的孩子,活得有多漂亮》发表在一个我比较喜欢的网络问答社区里,获得了将近2万个赞。
这让我非常焦虑。
在我生活的环境里,我已经习惯自己与许多人的看法相左的情况。
在可以选择志同道合者的网络世界里,我也与这么多人迥然不同,那种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瞬间也延伸到网络这个居心地里来了。
不知道作者的最高学历是什么,但毫无疑问这篇文章的写作套路充满了高中生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小伎俩。
这篇并不太长的文章被分成三大部分,每个部分都由一个故事+若干名言或典故+一个结论组成,结构工整而无趣,与许多鸡汤文如出一辙。
不知道是为了照顾好逸恶劳的读者,还是为了掩盖自己言之无物又非要凑篇幅的企图,每一个短句都分成了一个段落,句与句之间的距离宽得像隔着银河系。
第一部分截屏下来看着是很大一个图,其实要说的内容一句话就能描述清楚。
因鲜少被父母带出门而导致表妹过分怕生,作者因此不再和表妹玩了然后几年以后表妹的这件事就成了作者文章里的失败案例供人指摘。
按作者的描述,这个故事的逻辑是这样的——因为“父母懒”,所以常常让表妹“呆家里”,所以表妹“没见过世面”,所以她“18岁早婚”。
要使这个推导成立,作者要证明表妹的“18岁早婚”是因为“没见过世面”;“没见过世面”是因为“呆家里”;“呆家里”是因为“父母懒”。
可惜,也许作者并没有渠道去论证真实的因果关系,但为了凑文章就干脆不交待,只好随意归因或者通过道听途说来支持论点。
抑或,作者对这个故事取用的这条因果关系本身就未必成立。
“表妹”的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自己的10几岁。我父母因为忙于农事,也很少带我出门。我只能自己在家里通过看书“见世面”。因为和爱搬弄是非的亲戚没有共同语言,所以,当我被迫和这些亲友社交时常常局促不安。很多亲戚因此指责我的父母“你们也太懒了,总不带孩子出门,看这孩子这么大了还这么怕生!”曾经有一次,我和表姐一起逛街。我本对逛街毫无兴致,而店家又过度热情。为了免于尴尬,我只好让表姐进去逛,而我自己站在外面等。现在想想,还好我没有早婚,不然必定会首先成为作者文章里“没见过世面”的反面教材,哪里还能像现在这样对作者的逻辑说三道四。
希望作者的表妹真的是因为“没见过世面”而过早定终身,不然她一定会对这个不经调查就随意编排他人遭遇的远房表亲深感不齿。
第二部分,作者拿常常被diss的特朗普女儿伊万卡作为正面例子,告诉我们:一个家庭有条件获得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精神层面上的需求有求必应、为孩子举办PARTY、让其频繁出入公众场合训练待人接物……这些仅仅是源于家长与生俱来的在教育上的远见卓识,和这个家庭的金钱“没有太大关系”。
所以,那些家境贫困、父母因为疲于生计而无暇照顾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为孩子举办过PARTY、整个家庭都没机会出席什么体面的公众场合,这些父母如此不求上进、目光短浅的原罪是什么?
只有富人的孩子才能选择“穷养”,穷人的孩子生下来就只有“穷养”这一个选项。富人家庭“穷养”子女,容易获得成功而穷人家庭穷养下的孩子往往堕入各种不幸。作者说这和金钱“没有太大关系”,是不是对金钱有什么误会?
看来在作者见过的“世面”里,金钱仅仅是满足物质需求的工具,还真是涉世未深,对金钱的力量一无所知啊。
我不了解统治阶级的生活图景,没有什么资格对伊万卡的人格品头论足,只能祝福这位人设完美的“第一女儿”早日摆脱因为在自创的同名品牌Ivanka Trump里各种过度“借鉴”其他品牌的设计成果而被美国时尚圈集体唾弃的境遇,然后在中国人民心中作为成功的教育榜样继续熠熠生辉下去。
第三部分是各种名人轶闻的收集站,一会王家卫、一会韩寒、一会被誉为“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的邹奇奇、一会高晓松,几个名人像跑马灯一样轮番闪亮登场凑篇幅。我对这些名人不了解,也不认为他们在这里被引用的言辞和境遇与文章主旨有多大关系,倒是令人惊喜地看到作者用一句无可辩驳的结论刚好完美地打脸了自己的论据。
在这一段里,作者赞颂了一档居心叵测的电视节目——《变形记》,“带孩子去落后的山区、福利院经历一番,知道一些困苦,才能学会珍惜这个世界,善待身边每一个人。”可惜,这个节目中主人公的后期境遇恰好论证了作者的一个结论:
在这个节目里,被短暂送到农村里忆苦思甜的城市孩子,在节目做完之后并没有改变他们十几年成长生涯中业已成形的三观和生活方式。反倒是农村孩子,经历这档节目之后就“变形”了。城市孩子为了“见世面”而上山下乡,然后毁掉了没见过世面的农村孩子原本平静的生活——城市孩子的到来相当于告诉农村孩子世界有多美妙,但是不告诉他如何得到这种美妙,只是激起他的好奇,然后让他自己去揭开“哪怕努力也无法得到美妙生活”的残酷真相。
这真是世间罕见的恶意。难怪有网友评价“城市孩子治病吃药,治不治得好另说,但农村孩子真变成了药渣。”
这类文章的作者希望我们多见见世面,好活得漂亮一点。像我这样的作者只希望大家一起多见见世面,以后避免沦落到被那样的文章指导人生就可以了。
私心以为也许到那时就能治好我的孤独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