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转述:
底线
没有底线,就没有尊重。
案例:
孩子11岁,小学四年级,大人说什么都不听。让写作业,要看电视 ;批评他,他表现得比大人还生气,甚至摔东西。
问:一直都这样,还是突然变成这样的?
答:一直都是这样,最近越来越不好管了。
问:家里的亲戚朋友里,有他怕的人吗?
答:没有。不论是谁,只要说他,要么不理,要么当场翻脸。
结论:问题比较清晰了,典型的“沦丧论线”。如果孩子来能咨询最好,如果不接受咨询,家长可以试着改变一下与他的沟通模式。
每个人,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有其核心任务,而每个阶段任务的完成是为下个阶段做准备的。
0-1岁,安全感。无条件关爱,有规律的哺育
1-3岁,相对自由。规则 ,底线
3-6岁,性别认同。母性力量,父性力量,平衡
6-12岁,同伴认同,学习习惯。人际交往能力,勤奋感
12-18岁,青春期。人格独立,建立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如果在哪个阶段,任务没完成,需要补课。
案例中的孩子,1-3岁的规则和底线没有建立,现在再发生没规矩的事,要明确规则和底线。比如,该做的,怎么做都好;不该做的,坚决不可以。
规则的意义,要让孩子明白,世界上没有绝对自由,自由永远是相对的。有些事情 ,没有为什么,就是不能碰。
规则就是这样,该奖励的要奖励,该惩罚的要惩罚。不极端,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采取合理的办法。
既要有无条件的爱,也要有规则 ,这就是平衡。
核心概念:
生命的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在不同的任务阶段,完成不同的任务。
如果缺失,则需要补上。
既要有无条件的爱,也要有规则,这才是平衡。
个人体验:
对于孩子,父母总是又爱又恨。既怕管得严了伤害了孩子,又怕管得松了孩子没个度。既怕无原则溺爱,又怕无民主强制,最合理的是有原则的民主,一方面尊重你的感受,考虑你的需求,设身处地地为你着想。但是,我一定有底限,有些事情绝对不允许越雷池半步,如果踏了底线,就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行为指引:
在处理事情时,往有原则的民主靠近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