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万卷好书读书会
《道光平叛》No.24 道光帝要一战立威,用行动证明大清朝不是纸

《道光平叛》No.24 道光帝要一战立威,用行动证明大清朝不是纸

作者: 北京文元 | 来源:发表于2019-08-07 06:26 被阅读6次

    文 / 文元  编辑  / 夜阑


    No.24/第十章/2

    No.24/第十章 命将出征 指授方略(之二)

    从七月十三日至二十一日道光帝发出的各道谕旨可以看出,道光帝在组织平叛之役初期,总体作战部署大致是:伊犁将军长龄镇守北疆,相机调度;署理陕甘总督杨遇春为钦差大臣,驰赴回疆,指挥平叛事宜;鉴于西四城相继被围,道路不通,难以应援,命各路援兵向新疆最东部的哈密集中,待厚集兵力,再次第向回疆推进。

    然而就在七月二十一日这一天,一份奏折使道光帝最初的作战部署发生了改变。这份十分重要而且非常及时的奏折,是由伊犁将军长龄递上的。

    长龄奏言:“逆酋已据巢穴,全局蠢动,回众皆叛,贼势猖獗。喀城距阿克苏二千里,四面回村,中多戈壁,断非伊犁、乌鲁木齐六千援兵所能克复。万一轻率前进,必致腹背受敌,有损无益。惟有速发大兵四万,简派统领大臣二三员,会集阿克苏,以一万五千分护粮台,以二万五千进战,方有胜算。”

    长龄的这道奏折提出了他对于平叛作战的基本思路:第一,速发大兵四万;第二,各路清军会集阿克苏;第三,简派统领大员二三名,组成前敌指挥机构。

    长龄的作战思路与道光帝最初的作战部署存在着相当的距离。两者比较起来,应该说,长龄比道光帝更为客观实际,更为有效得力。

    第一,道光帝调兵接近两万,长龄要求四万,并非长龄畏敌。调兵四万,其实际参战部队也就只有二万五千人,并不为多,从后来出现的情形看,叛军动辄裹胁达数十万众,这正好证明了长龄要求的四万之数是有先见之明的。

    第二,长龄提出各路大军会集阿克苏,较之道光帝提出的哈密城,实际上把平叛之役的大本营,由新疆的极东之处移到了新疆中部,即西移了四千余里左右。前线指挥中枢的移动,意义是重大的。如果按照道光帝的最初部署,有可能导致回疆东四城的乌什、阿克苏、库车、喀喇沙尔继西四城之后相继陷落,如是,事态将变得更为严重,新疆大部分地区都将落入贼手。那时,清军只能凭据哈密、吐鲁番、乌鲁木齐、伊犁这一狭长地带运动,失去进击的纵深空间,势必在整个新疆北部全面设防。而处处设防,无疑会防不胜防,这样,平叛之役就会全面陷于被动。长龄的计划则是趁叛军围攻回疆西四城之时,迅速发兵阿克苏,拦腰切断回疆东四城与西四城的交通,把张格尔叛军堵截在一时已经无可挽救的西四城地区。

    请看,西四城北有天山阻隔,南为青藏高原,西邻帕米尔高原,东界塔里木荒漠,唯有东北一条通道,通往阿克苏。清军会集阿克苏,就等于扼住了张格尔由西四城向东四城扩张的唯一要道,平叛作战便成关门打狗之势。

    第三,长龄建议简派大员二三名,尽速组成前敌指挥机构。

    对于长龄所提,道光帝此前似乎已有所考虑。七月十三日,他首先命令陕甘总督杨遇春为钦差大臣赴疆平叛,次日,又命军机处传谕原准备派往台湾镇压民乱的山东巡抚武隆阿,因“回疆事情紧要,自应先其所急”,令他暂缓前往台湾,在省城听候谕旨。道光帝之所以令武隆阿原地候旨,是由于武隆阿曾于嘉庆二十五年至道光二年任喀什噶尔参赞大臣一年零十个月,熟悉回疆情况,以备不时之需,而且,近些年,武隆阿在山东巡抚任上,还操练出一支技艺娴熟、百发百中的炮营。

    显然,道光帝最初是想根据回疆事态的变化,再考虑是否增派指挥大员。

    当下,道光帝接阅长龄奏折,认真考虑了长龄的建议。经过深思熟虑,两天后,即七月二十四日,最终拍板,由六百里加急,授长龄为扬威将军,杨遇春、武隆阿为参赞大臣,调派各路清军驰往回疆进剿,传谕如下:

    “命将出师,事权宜归统一。大学士伊犁将军长龄,公忠体国,老成谙练,著授为扬威将军,由京颁给印信,前线军营大小官员,悉听节制。杨遇春前已颁给钦差大臣关防,武隆阿由山东来京,亦颁给钦差大臣关防,与杨遇春俱参赞军务。前线已调平叛大军将近两万,如有不足,可续行添调,由长龄一面奏闻,一面添调。”

    与此同时,道光帝又要求长龄督饬其属下已驰援南疆的祥云保、硕隆武、达凌阿等将领,沿途侦探,何处可以驻扎,就在何处会齐,等候大兵云集,会合前进。如果能够迅速救援被围各城,即命前往;如需厚集兵力,就在阿克苏截堵。并晓谕杨遇春转饬各带兵官弁,于勇往之中寓慎重之意,养精蓄锐,务期厚集兵力,一鼓扫除。

    这样,道光帝原则上接受了长龄的建议,在作战部署上,君臣之间取得了一致意见。

    以长龄为首,杨遇春、武隆阿为副的前线最高指挥机构最终确定;前敌大本营也按长龄的建议,由哈密向前移至阿克苏;前线兵力,可以继续调派。

    再说长龄受命后,就有关军队驻扎、军需供给、官员任免等事项向道光帝一一请示,均得获批准。道光帝专门传下谕旨,强调令长龄总统军务是对他极其信任,表示不为遥制,不必事事候旨,当办则办,可以随宜调度,并令户部筹拨巨额饷银及军需物资源源接济。

    道光帝的信任,对树立长龄军中威信影响很大,而危难之际受命,也使长龄有了报效朝廷的机会。不过,道光帝期望值过高,责成长龄统大军迅速进剿,“早为筹划,断其归路,以期大加惩创”,最好“一鼓集事”,不可劳师糜饷,务要擒捕张格尔。这给长龄形成巨大压力。

    至本年秋冬,道光帝从陕甘、宁夏、西宁、吉林、黑龙江、四川等地续调和增调大批清军,加上京师健锐、火器两营二百官兵,以及武隆阿所操练的山东炮营官兵二百名,总兵力已达三万六千余人。在道光帝看来“兵力不为不厚”。另外,当时伊犁还有许多四川、湖北籍的“民遣”,即民人、遣犯,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曾在白莲教匪乱时充当过乡勇,经历过战阵,具有实战经验,而长龄此时手中正缺少打过仗的兵丁,于是便奏请圣上批准,从中拣选二千精壮从征。

    至此,一场大规模平叛作战的部署已经基本完成。道光帝不觉心驰万里,随又颁发朱谕十条,指授主帅方略:明赏罚、严号令、审地形、勿妄杀、辨良莠、防奸回、备马匹、筹枪炮弓矢、御严寒、赏伯克。

    综上可知,道光帝为了平息叛乱,维护大清一统江山,下定了“战而必胜”之决心。

    心胜则兴,心败则衰。不是釜底游鱼张格尔一再叫嚣大清朝军队不堪一击吗?不是小小的浩罕国总把天朝与之通商的睦邻、富邻之善举,看成是对它的惧怕吗?那好,当下,道光帝就要一战立威,用行动来证明:

    大清朝不但有体量和重量,而且还有胆量与力量!

    后乾隆时代的大清朝不是“纸老虎”!

    (本文属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道光平叛》实体书可登录当当网订阅)

    第十一章 奋武中衰 进不知退(略)

    第十二章 抠门皇帝大手笔 自掏腰包筹饷银(略)

    第十三章 万里转输 源源接济(略)

    第十四章 浑巴什河之战:激烈攻防,剿贼先声(略)

    第十五章 柯尔坪之战:转守为攻,夺取前进基地(略)

    第十六章 和阗回众缚贼投诚(略)

    第十七章 决策:兵分奇正?抑或并敌一向?(略)

    (未完待续)

    创作不易,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本书已出版,我已获得出版社和作者授权。文中图片,如有侵权,请联系。交流请发简信。

    更多章节,欢迎关注我的文集:历史小说《道光平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光平叛》No.24 道光帝要一战立威,用行动证明大清朝不是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ojj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