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的人们表达思念之情多是采用书信的形式。那时对于书信,有一种特别的依恋,这种感受我还是有经历的。记忆把我拉回到写家书的那些日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84841/a3314e3d206118da.png)
在我读书住校的日子里,和家人的交流也是以书信的形式,二个星期左右会给家里写信一封,写得洋洋洒洒,都是学校各种日常的琐事。吃什么,买什么,寝室里发生什么事等等,我能想象父亲读信时一字不差宝贝似的样子,母亲则在一旁耐心地看着父亲读信的模样,等父亲已看完最后一页,直到落款,母亲才迫切地问父亲:女儿怎样,讲什么?然后父亲又会一字不差用半方言半普通话给母亲读一遍,母亲在一旁像个静止的木头人,两只耳朵这时是竖得最直的,眼睛里满是期待和满足,生怕错过一个字。直到父亲读到最后一个字,母亲还意犹未尽:"好了。"父亲摊开双手:"好了。"
在父亲眼里给我回信也是极重要的事,正儿八经摊开信纸,家里的各种事,大的,小的:秋收了,猪卖了,买了冰箱,隔壁老王儿子结婚了……完了总有一段,家里一切都好,你只管安心读书,生活费不够了跟家里说。
不出三天我一定能收到父亲的回信,每每读完父亲工工整整,没有半点涂改满满当当最少也有三页的家书,总有一股温暖的东西在体内流淌,心中多了一份安定,感觉背后靠着一座大山,这种感觉真的很幸福。
然后又是下一个轮回,我回信总没有父亲及时,通常要过10天左右再提笔,因为我知道时间差不多了,再不写信家里又要记挂了。父亲那边这时也知道女儿的信快到了,会有意识地等着送信的,这是我们无形之中达成的默契。如果半个月还未收到,父亲立马又会来一封,怎么这么长时间还不写信回家,然后又是满满的,工工整整的四张信纸。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一定是疏忽没有算牢时间。父亲的信一到我就会立马回信,以解父母的焦虑。
这么多年来,在家中木柜的一个铁盒子里,父亲还整整齐齐一封不差的保存着我当时写回家的所有信件,搬过家,但父亲从来舍不得仍掉。每每看到这些,总能勾起我和家里写信的记忆,是温暖和幸福。
自从工作以后,有了手机,和家里的联系都是打电话,也再没有拿起笔写过一封家书,现在想来多少感觉空落落的。
虽然有了更即时便捷的通讯,可以电话,可以视频,可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可能是温度吧!
等我今天再想起这件事的时候,有一个冲动想提笔再给家里写封家书,但有点不知怎么下笔了,觉得又少了之前写信时的从容和无所顾忌!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84841/0396a5b59fd46b43.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