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传统文化浅读漫谈(二)

传统文化浅读漫谈(二)

作者: 杨洪文 | 来源:发表于2017-02-20 17:16 被阅读0次

           人之生也柔弱①,其死也坚强②。草木③之生也柔脆④,其死也枯槁⑤。故坚强者死之徒⑥,柔弱者生之徒⑦。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⑧。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①柔弱: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②坚强:指人死了以后身体就变成僵硬的了。 ③草木:一本在此之前有“万物”二字。 ④柔脆:指草木形质的柔软脆弱。 ⑤枯槁:用以形容草木的干枯。 ⑥死之徒:徒,类的意思,属于死亡的一类。⑦生之徒:属于生存的一类。 ⑧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一本作“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

           这一章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反复说明这样一种观点:柔弱胜刚强。老子向来主张贵柔、处弱,他从直观的认识角度,看到了人初生之时,身体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坚硬了,草木初生之时也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枯槁。这种直观的、经验的认识,可以说是老子处弱、贵柔思想的认识论之根源。

           老子本章告诉大家,强壮的未必是好事,现实中的第一并不一定是好事(心中无敌无敌于天下)。

           有一学僧请示盘珪禅师道:“我有一个天生的毛病----气短心急,曾受师父指责,我也知错要改,但因心急已成为习气,始终没有办法纠正,请问禅师,您有什么办法帮我改正习气呢?”

           盘珪禅师非常认真的答道:“你心急的习气,如果能拿出来,我帮你改正。”

           学僧道:“现在不会心急,有时会忽然跑出来。”

           盘珪微微一笑道:“那么,你的心急,时有时无,不是习性,更不是天性;是你触境而生的,本来没有,因境而生。若说父母生给你的,你是太不孝了;父母生给你的,只有佛心,其它没有。”

           盘珪禅师一生接待学人,不说佛法,不说禅法,只是要求你自己应具有的佛心和高贵的道德。

           后来,盘珪禅师圆寂后,一位住在寺院旁的盲人对参禅的学僧说道:“我虽是瞎子,看不到对方的面孔,但却能从对方说话的音声判断他的性格。通常,我不但可以在一个人对幸福者或成功者的祝福语中,听出他的嫉妒声气,也可从他对不幸者或失败者所发出的安慰语中,探出他的得意和满足声气,彷佛他可从那些慰祝之言中得到许多的利益似的。但是,在我所有的体会中,盘珪禅师对人说话的声气始终是真诚无伪。每当他向人宣示快慰之情时,我只听到快慰的声气;而当他向人一吐愁肠时,我只听到愁苦的声气。那种声气,完全从他的佛心中流露出来的,那佛心,就是他父母生的。”

           学僧听后,一面否认盲者的话,一面赞美盘珪禅师道:“我们老师的佛心,不是父母生的,那是他本有的。”          把一切好的都归之于父母生的,这会失去自己的本性,把一切坏的都归之于父母生的,这也会被说为不孝。好和坏,是习性,不是本性,既非与生俱来,也非父母所生。假设有人问:“佛陀是谁生的?”答以“佛陀是摩耶夫人生的”,此话错也,悉达多太子是摩耶夫人生的,而佛陀则是从般若生也,所谓“般若为三世诸佛之母”,即此义也。

          人生   很多时候   没有什么一定要固执  刻板   僵化   执着   不可改变的

           

           南怀瑾:要活就要软 想死就强硬。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婴儿的骨头很软,年纪越老,骨头越硬,什么都硬,死的时候最硬。所以有些人说,什么都不怕,我这个骨头很硬;真到骨头很硬的时候,就是快要死了。人越年轻身体越轻软柔弱。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这是讲物理的现象,柔软是生命充沛的时候,植物与其他生物的骨骼一样,死的时候变硬。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强调用“柔”,也就是用“和平”。一般人解释老子的“柔”好像水一样,其实不是如此;“柔”是“和平”的原理,因此他说:“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这里的“兵”字,不是指部队带的兵,是指兵器、武器;武器太刚强、太硬的话,就容易折断,真正坚强的东西也是一样。所以,最坚固锋利的东西是柔软的,可以永远又锋利又长久。“木强则折”,木头与金属相比并不太硬,但是有些木头非常坚硬,就可以做成兵器。做成兵器以后的木头也完了,反而是自伤,这是讲强弱之势的原理。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强大的东西常处于下,而柔软的东西则居上位。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强大?地球!什么东西最柔软?生物。地球再强大、再硬,还是被我们生物踏在脚下,我们人是柔软的站在上面。比如一座塔,或一个伟大的建筑,下面的地基都是最牢固、最坚硬的。塔尖塔顶之处,金刚钻放放光,只是为着好看。

           有人喜欢算命,我常说,这一代人的命,我早已算好了,是生于忧患,死于忧患。但是,我们这一代人真了不起,可以为未来的时代奠下基础,未来建筑的这个塔顶能不能造,就要看现在青年这一代的努力了。

           我们今天讲《老子》,也不过是拿东西塞一下墙角上的一个漏洞,大家要用自己的智慧去挖掘出来真正的宝藏。我再三强调孔孟之道的“四书”以及《老子》、《庄子》等,文章都非常高明,大家读了之后,常被文字境界所吸引,陶醉在美妙的文学境界,而忽略了道理所在。孔、孟、老、庄等中国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一样,原则都是说明因果关系,也就是现在老子告诉我们的。

           夏虫不可以语冰

          出自庄子的《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谈论大海;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谈论冰雪。比喻时间局限人的见识。也比喻人的见识短浅。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啊?”

          他很自豪地说:“我是孔先生的弟子!”

           客人就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

           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啊!”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么奇怪的问题吧?

           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

           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要问吗?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错了,四季!”

           “三季!”

           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

           孔子的学生心想自己这次赢定了,于是准备带客人去见老师孔子。

           正巧这是孔子从屋里走出来,学生上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啊?”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说:“一年有三季。”

           这个学生快吓昏了,可是他不敢马上问。

           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

           学生没办法,只好乖乖磕了三个头。

           客人走了以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么说三季呢?”

           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色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没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吵到晚上都讲不通。你吃亏,磕三个头,无所谓。”

           这个故事不管是真是假,对我们都非常管用。我有很多朋友听我讲了这个故事后,变得很开心,碰到都跟我说,以前看到那些不讲理的人会生气,现在不会了,心想那是“三季人”,就不往心里去了。对任何人任何事,当你要发脾气时,当你情绪很不稳定的时候,你就想那是“三季人”,是“三季人”做的事,马上就会心平气和了。

           三八二十三的故事

           颜回是孔子的学生,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 ,怎么会是二十三呢? 是你算错了, 不要吵啦。」

           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谁请你出来评理的?你算老几?要评理只有找孔夫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走,咱找他评理去!

           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

           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

           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就是二十三哪!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

           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那人接过帽子,得意地走了。

           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绝对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借故说家中有事,要请假回去。孔子明白颜回的心事,也不挑破,点头准了他的假。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要他办完事即返回,并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

           颜回应声「记住了」,便动身往家走。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心想,师徒一场,再听他一次话吧,从空树干离开。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

           颜回大吃一惊:老师的第一句话应验啦!难道我还会杀人吗?颜回赶到家,已是深夜。

           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栓。颜回到床前一摸,啊呀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

           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

           他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

           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

           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你又是带着气走的,身上还佩带着宝剑,因而我告诫你『杀人不明勿动手』。

           颜回打躬说:「老师料事如神,学生十分敬佩!」

            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我若说三八二十四是对的,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

           颜回恍然大悟,「噗通」跪在孔子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小是小非,学生还以为老师因年高而欠清醒呢学生惭愧万分!」

           从这以后,孔子无论去到哪里,颜回再没离开过他。

           这三八二三的故事让我想起优克李林有首歌的歌词:如果失去了?赢了世界又如何 ?

           有时你争赢了你所谓的道,却可能失去更重要的;

           事总有轻重缓急之分,不要为了争一口气,而后悔莫及!

           很多事情不必争~~退一步海阔天空。

           跟客户争,争赢的,也是输

           跟老板争,争赢的,也是输

           跟老婆争,争赢的,也是输

           跟朋友争,争赢的,也是输

          茶叶因沸水,才能释放出深蕴的清香,

           生命也只有遭遇一次次挫折,才能留下人生的幽香……

           懂得时时感恩的人 ....是最幸福的。

           人生   有些时候   明知不可为也要为

           《易经》作为六经之一,古人做大事都要启经问卦,但是也明确说明了该做的事情、必须要做的事情、涉及到人品人格情操道德信仰国家兴亡的大事,不应以卦象的优劣为指针的。如:孝敬父母能够问卦是孝顺好还是不孝顺好吗?不能!必须要做的工作能够问卦是做于我有利还是不做于我有利吗?不能!国家兴亡之时能够问卦我是勇于担当还是逃避吗?不能!看看无数先烈前辈,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哪个不是历尽艰苦九死一生,如果问卦趋利避害,那将是什么结果?

           汪精卫曾写过两首绝命诗。第一首是他年轻时舍生忘死刺杀清廷头号人物摄政王载沣未遂入狱后所写:“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第二首是汪精卫死前写下的一首题为《自嘲》的绝命诗:“心宇将灭万事休,天涯无处不怨尤。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

      写第一首绝命诗时,汪精卫是名满天下的反清革命英雄,其视死如归的冲天浩气,比起任何前贤都不逊色;写第二首绝命诗时,汪精卫却成了卖国求荣、臭名昭著的大汉奸,注定是要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

      两首绝命诗,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其立意之高下,不啻于天壤之别,让人真不敢相信是出自同一人笔下。

           如果当时汪精卫被清廷处死,汪精卫毫无疑问要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钦定英雄,永远载入史册。

           蒋介石为了不让敌人利用中国的资源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在中国各战场大搞烧光毁光的焦土战术。但焦土战的最大受害者并不是日军,而是中国的平民百姓,国民党内部对这种残酷的焦土战术也有不少反对之声。汪精卫越来越对这种建立在人民惨痛牺牲基础上的焦土抗战感到疑问,对中国抗战能否胜利失去信心,对国内各种势力的联合抗战和潜藏在民间的人民战争力量没有意识,对国际反法西斯力量反转没有预见,于是他开始走自己独自的和平道路——“曲线救国”。对于汪精卫来说,迈出这一步一定是非常艰难的。正如汪精卫自己预测的那样“纵有先辈尝炎凉,谅无后人续春秋”,他迈出这一步的代价有多大,岂止勾销三十多年来的光荣历史,千夫所指、万人痛骂,汉奸之名想翻案,恐怕没有谁有这个胆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统文化浅读漫谈(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mye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