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故我在”。这句话虽然可能被某些人视为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但它的启示性却不可否定。且不论精神和物质哪个是第一的,人与其他动物的一大分别确实在于,人是懂得思考的。再细致地描述上面的那个观点,可以修改为:“人与其他动物的一大分别在于,人能够利用自己的大脑去独立思考的潜力,或可能性,以及通过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的成功率,是大得多的。”
我忽然意识到,自己虽然有独立思考的潜力,却没有去独立思考。毕竟独立思考是一件费力的事情。若上天赐予我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却拒绝独立思考,那么我存在的意义就减损不少。
拥有安卓机之后,我逐渐习惯了随时随地掏出手机低头刷无聊信息。从微博到朋友圈,从糗百到知乎,似乎只有这样,我在碎片时间里才显得没那么“空闲”。刷知乎可能是最浪费时间的了。各种似乎有道理高票数的回答,其实十有八九都是灌水贴,各种长之又长的回答,看完之后完全不知所云。点开评论,不外乎“哈哈哈”,“受教了”等等的灌水。然而假如我不加思索地沉浸其中,点开一个又一个的问题,那么我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这些网页里面进行碎片化的阅读,而读完之后,大脑里面却又留不下任何痕迹。在这种不必消耗脑力的无聊消遣之中,时间分分秒秒地过去,而我一无所获。虽说里面也有可以指导实践的干货,但若不用心思辨,取其精华,那么在读完之后,我可能会幻想一下实行后的成功,提前获得一些虚假的满足感,然后抛诸脑后,从此不再拾起。
记得我大二那年忽然变得消极与偏激,原因在于那是在读《庄子》。内篇比较博大浩繁,难以把握,我读完之后也只记得一些比较虚泛的词语。当我读到外篇的时候,看到《骈拇》、《马蹄》、《胠篋》里面那些非议仁义道德的论述,避世的思想,觉得实在深得我心,竟奉为至宝,用之作为我参加演讲和讲课的核心思想,还自觉与众不同,并以之为傲。再到后来,便极少参加各种活动,也不太爱学习,总在宿舍打dota,直到大三之后,才有所改变。以上那几篇,王夫之却斥之“固执粗说”,“浅薄虚嚣”。我后来才发现,自己那时的狂言实在十分可笑,只是一个不学无术之人在叫嚣罢了。这便是拒绝思考的第二种害处:如果进行的是系统性的学习,却不假思索、不加批判地把前人的思想拿来就用,这可能比碎片化阅读造成的危害更大:一是可能不合时宜,二是不能真正为我所用,又失去了自己的独创性。《心灵捕手》有一个片段:主角在酒吧指责那个斯坦福大学的人,说他花费高昂的学费买到文凭,不过是把前人的思想装作是自己的思想罢了。“At least I wouldn't be unoriginal.”
拒绝思考的第三个害处在于:行动上,本能会占上风,容易作出愚蠢之事。简单说来,就是容易让嘴和腿跑到脑子的前面去了。我本应“三思而后行”,但我的话却经常不加思索地“冲口而出”,行动上也是不加考虑,所以经常会丢三落四。就在昨天,本来已决定结束在外的学习之旅,回家全心备考十天,但老板希望我再留几天帮帮忙,我一口答应了下来。回头才想起,其实自己也是有计划的,这么一来,复习的时间又少了,自己又不好反悔,所以这几天只好忍受各种杂念与疲劳来复习。其实口头的承诺有着相当的分量,“轻诺必寡信”,自己在答应别人之前,若是不先思考自己的立场,以及允诺和拒绝所带来的影响的话,只怕口花花答应人之后又不得不反悔,就十分不好了。在医院工作的那段时间,由于是新手,结果别人要我做的我都不加思索地做了,有时忙乱起来,没有安排好工作的顺序,便错漏百出。越是盲目地忙乱而不注重思考与效率,事情就越多、越易出事。真的庆幸当时没有搞出人命。
写出拒绝思考的害处,能不能作出“我需要常常思索”的结论?应当可以,因为拒绝思考害处多多,所以我“不得不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