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第1047篇】
推荐摘录:
如果长久无法走出丧失亲人之痛,或此时正面对死别之苦,或对死亡充满恐惧,或对生之意义产生怀疑,有轻生念头的人,可以看这本书,它从宗教角度谈论世人厌恶避讳的死亡
“未知死,焉知生”,只有正视死亡,才能反思该如何活着。史铁生曾说“死亡是终将降临的节日,不必急于求成”。向死而生,在节日降临之时才不至慌乱恐惧
我虽对佛理知晓不多,未形成宗教信仰,但还是愿意相信轮回,死亡不是终结而是生的延续,至亲之人只是开始了另一段旅程。同样,没人可以“一死了之”,所以今生无论际遇如何,都应敬畏生命,心怀感恩。
在此特别推荐大家去看电影《入殓师》
第一章 在死亡的镜子中
昨晚回到家已经五点四十,为期三天的学习、考试也终于结束了。内心的紧绷感在打开家门的那一刻被全部瓦解,更像卸了气的气球,慢腾腾的走进卧室,换好睡衣后就葛优躺刷视频。
晚饭是爷爷烧的,随便吃点便回房间继续刷手机。约在九点半左右,刷到【叶蔓讲述生命的意义】,就连着把这个视屏号里的视频都看了一遍,其中提到一本书《西藏生死书》。
晚间快12点钟,先生的哥哥打来电话,急性胰腺炎在二附院治疗,我们开车过去看望,先生在那里陪夜,我自行开车回来家。
回来的路上,想起医院走廊上的加床,病人都很年轻化,对健康、生命质量好像又多出一份沉思和敬畏心。
早上我送孩子来上课,出门前到书架拿起这本书再一次开启了阅读模式,以前也随手翻看了一些,感觉都忘了,希望这一次重读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自述,心中难免会有些评判,【前世】【转世】【化身】,也许就像之前看到的一段话:“西医的尽头是中医,中医的尽头是玄学” 又或者是佛学=哲学=人生哲学>心理学。
合上书本,闭目告诉自己,只读,尝试不带否定评判的心态去阅读。
再看‘自序’更像一个很神奇的故事,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
党的成立只有102年,中国成立才74年,我们进步是飞跃的,同时也受西方文化熏陶,我们的教育里是【死亡】是有否定情节的。
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就有:记得垚哥太奶奶卧床那是已经九十多岁了,那几年家里就忌讳死亡这个词。想从网上买个时钟,爷爷会说去店里买,还说:“快递送来(送终),寓意不好,我记得当时还自责的觉得自己考虑不周到。
例如:孩子把筷子直直的插在碗中间,爸爸都会斥责孩子把筷子平放,这些有何尝不是我们大小就有的体验呢?大人们更少很少会和我们讨论死亡这个话题。
这本书会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觉看待【死亡】,记得妈妈离开时,也翻阅了这本书,当时就给了我很好的寄托。
若人的生命是有轮回,那只是说明这一世我和母亲的缘分就只有这么多。那种面对亲人离开的痛苦,在轮回、转世中,好像有了更多寄托,而不是深深陷入悲伤中。
所以当我们生命中会有一些人来到我们身边,又会离开我们,与其陷入妄念中,不如学着释怀。
中阴教法精确地告诉我们:如果对于生命的死亡有所准备的话,将会发生什么事;如果不准备的话,又将如何。拒绝死亡的结果,是将毁掉这一生和未来生生世世,我们讲无法利用这一生,且将受困于终将一死的自己。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我们可以把整个中阴存在分成四个持续不断而息息相关的实体:生、临终和死亡、死后、转世。他们可以称为四种中阴:此生自然的中音,临终的痛苦中阴,法性的明光中阴,受生的业力中阴。
索甲仁波切从他的故事里,更是看到每个人的修行不同,在临终的痛苦级别也有很大不同,而中阴教法就是证悟心和全然觉醒的佛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