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立足发展需求,切实让基层体会到自己被需要,对人才队伍进行科学管理,才能解决基层之难,让基层人员既能理清上面千条线,也能安心的穿针引线。
基层人员既是人民群众的绣花针,也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环扣,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可基层人员频频叫苦叫难,为何?既要理清千条线,还要做好人民的绣花针,会海文山更是数不胜数,怎能不难。
加薪升职难,活多检查多,壁垒限制、能者难上,非专业领导专业,权利在上、责任在下,岗位专业不对口,官僚形式主义重等都是基层人员面临的问题,以至于出现基层空有岗位没有人的现象。年年招人,年年缺人,培养一批走一批,基层缺乏人才,基层需要人才,却又总是留不住真正人才。

基层要想留住人,需要搬文山填会海。基层人员要干好本职工作就不容易,不必要的文山会海既耽搁了时间,又浪费了资源,还降低了效率,所以要兼顾本职工作和文山会海更加不容易。虽然有些基层开始着手,但许多地方并没有看到太大改变。解决了文山会海就能降低官僚形式主义之风,改善紧张的工作氛围,创造轻松的工作环境,也可推动相关机制改革。疫情期间就能验证,许多办公项目是可以采用无纸化进行的,并非事事需要文件会议解决,采取联动机制,实现多会并开,删繁就简,领导和基层都能得到释放,以一种轻松的心态去做更多刀尖上的事,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基层要想留住人,需要破除壁垒机制。一位特岗教师朋友抱怨:事情特别多,非老师义务之事也要被赶鸭子上架,同工却不同酬,职级评定要求又高,身心俱疲,实在是没多大心肠。这是机制壁垒带来的负面效应,当下基层人员整体水平有所提高,对机制要求就会更高,时代在飞速进步的同时也说明机制也有些不适应了,只有敢于破除壁垒,完善陈旧机制,推出更加符合当下基层人员所需要新方法,才能避免人员分配混乱等现象,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而现实环境问题也急需解决,一位参加三支一扶的学长在回答犹豫不决的学弟学妹发问时,直言别想的太乐观,你也许带着情怀扎根,却发现不是你理解的奉献,面对的不是在专业岗位如何付出,而是没日没夜的加班,被领导当做廉价劳动力导压榨。如此看来,并非人才不愿去基层,而是去了之后不想留,因为现实和憧憬区别太大,一腔孤勇被现实磨灭,没有盼头后就会慢慢丧失干劲。当痛点沦为理所当然,常规手段收效甚微时,也许可以打破“天花板”,尝试开拓新的解决方法,因地制宜推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只有立足发展需求,切实让基层体会到自己被需要,对人才队伍进行科学管理,才能解决基层之难,让基层人员既能理清上面千条线,也能安心的穿针引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