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各代皆有文字狱,而清代尤甚。但钳制人的思想何其之难,在严苛的法例之下,产生了清代统治者始料未及的后果。
语言是个工具,但相当模糊,有人想拍当朝统治者的马屁,但词不达意,到被人揪出小辫子,被诬告有不忠之心,反被邢戮。
丈夫与人不和,妻子就诬告那人私藏禁书,结果那人就坐监了。恐怕这些事是统治者不想看到的。
文字狱之下,并非如人们所想的那样噤若寒蝉,而是在冰封的睡眠下,普通人活得比鱼虾快活。文字狱就好比冰面,它保护者普通人免受捕食者的攻击。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即使经过连番的自上而下的禁制,但下层百姓有各种办法将禁制的知识、记忆延续下来。
上面颁布的政策经过下面的揣度,靠着某种程度的自助灵活性,扩大了上面政策的效力。譬如,有许多书,只是需要部分销毁,但下面反应过度,以至整部书长期隐匿不出,这些对策原是为了避祸,但却使权力透过毛细管作用渗透到各处,使得上方的政策达到了原先所想象不到的广度与深度。
读完这本书,获益良多,惊叹王汎森对学术的认真态度。这本书是许多篇文章合在一起,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是其最中一篇。
颁布一项政策,后果往往违背制定者的初衷,甚至完全相反。如近期高涨的一线城市的楼市。
世界,复杂、多样、随机。没有简单的规则来描述,只能不停地反馈,修正。但这绝不是为失败的政策找借口,对那些一而再,再而三的错误,坚决不能容忍。制定一项政策,事与愿违,可能是我们的假设错了,对人性抱有某种不切实际的期望,希望满大街都是圣人,这太无知,太可笑了。尽可能考虑假设是否符合现实,是否漏掉了某种至关重要的因素,如此,才能变得更好。扯远了,但从清朝文字狱的实施中,后人能获知些许洞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