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学习薛兆丰老师得经济课,觉得有些概念对于我来说,很新颖,也很有帮助。于是,我想还是记录一下读书笔记吧,这样,学习似乎才更有效率。
其实听了薛兆丰老师的课,我有一个新得认知,就是现实生活中好多纠结的东西,也许套用了他经济学的理论,能更加有效地,理性的解决问题。其实,越长大我越发现,处理自己情绪所花费的成本是极为昂贵的。没错,第一个给我最深刻映象的就是成本。
成本,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这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理论,我在想,成本难道不该是你所付出的东西么?比如,买的书它的成本该是纸张,运输和印刷呀;买的碟是录制所消耗的人力物力,以及那张刻录盘。然而,这些都不是成本。
成本,是你买了这个东西,就不能买那个东西。做了这件事,就无法做那件事。比如,我今天可以去看书和看电影,如果选择了看电影的愉悦,那我付出的成本就是看书所能学到的知识。这样的概念告诉了我该做什么样的选择才是正确的选择,那就是成本最低的选择,也就是,放弃的东西是最不重要的东西。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这是另外一个能指导我选择的概念。
沉没成本是我们做决策时最习惯考虑却最不应该考虑的,它与人们情感的链接更为紧密。
薛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买了一张电影票,已经付了票款且假设不能退票。此时付的价钱已经不能收回,就算不看电影钱也收不回来,电影票的价钱举算作沉没成本。如果人是理智的,那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比如在前面提到的看电影的例子中,会有两种可能结果: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但忍受着看完;
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退场去做别的事情。
两种情况下都已经付钱,所以不应该考虑退钱这件事情。如果后悔买票了,那么当前的决定应该是基于是否想继续看这部电影,而不是为这部电影付了多少钱。此时的决定不应该考虑到买票的事,而应该以看免费电影的心态来作判断。经济学家们往往建议选择后者,这样只是花了点冤枉钱,还可以通过腾出时间来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来降低机会成本,而选择前者还要继续受冤枉罪。
另外,负面的感受不是成本,所以在做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明确这一点。
在实际的生活中,你的成本是由别人决定的,你的职业范围也是由社会决定的。选择职业的时候,我们也一定会考虑到,我做这项工作对别人对社会多么有用。我们所做的选则,基本上都是自己又有兴趣的,付出成本最低的,以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总收入最高的。我们年轻的时候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不同的课程,参加不同的社会实践,目的也是要搞清楚,哪个职业能带给自己最大收益,能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兴趣,同时自己所花费的成本又最低。
我们一定不能只盯着钱,因为货币成本并不是全部成本,钱以外,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时间成本也很重要。而对于社会来说,就是怎么样让所有人都在自己的生活中为社会创造最大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