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街上,随便抓个人,问他:“你学习过吗?”回答一定是:“学过!”
在学校,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学生,你问他:“你每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回答一定是:“学习!”
在各种学习社群,读书社群,线上课或者训练营,我们随机采访一个参与者:“你为什么参加这次的活动?”得到的回答一定是:“我来学习,我热爱学习,我是个终生学习者!!”
人从出生开始,一直会被这两个字伴随着:“学习。”多少场合,我们把自己标榜为“学习者”,可是到底什么是学习?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学习?又有多少人真的会学习?
《认知天性》一书,综合11位世界前沿认知心理学家10年的科研心血,推导出一套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法则,让我们真正了解学习,认清学习,学会科学地学习。
“学习”的第一个步骤——编码:
大脑会把你感知到的东西转化成化学与生物电形式的变化,这些变化就形成了一种心理表征。大脑是如何把感官感知的东西转化为有意义的心理表征的,就目前来说,人类还不能完全理解这一过程。我们把这个过程叫作编码,同时把大脑中的这种新表征称为记忆痕迹,它就好比我们摘记的笔记或便签上的几句话,是短期记忆。
——选自《认知天性》P.79
心理表征是什么呢?举个例子,一个对“毛泽东”一词从没有接触过的三岁小孩,你拿着百元人民币对着他说:“这个头像就是毛泽东。”于是他感知到的“毛泽东”就是钱上的一个头像,在他的脑子里面,对于“毛泽东”的心理表征就是一个这样的画面:“一张红色的纸上面的一个人头。”
开国大典换一个读小学的孩子,当你和他讲“毛泽东”时,你的描述是:“他在天安门城楼,在开国大典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那么他的心理表征里,首先会出现他想象的或者见过的天安门的样子,然后有一个模糊面容(这个面容可能和人民币上的那个头像对应上了)的人。如果你再把历史书上那副开国大典的图给他看,那么心理表征就更加清晰:在孩子的脑子里也会出现一个大致一样的画面,其他人可能会被忽略,但是“毛泽东”一定会在他的心理表征中占有一席之地。
这些过程,就是我们大脑对于感知到的内容编码的过程,它会形成一些画面,文字解释,关键词句等综合在一起的记忆痕迹。但是在初次感知的过程中,这些心理表征会存储在工作记忆,也就是我们的短期记忆里面。
再举一个例子,我以前记下面几个英文单词,都是死记硬背,比如:museum(博物馆)、music(音乐)、amuse(娱乐,消遣),我们背英文单词,最大的困惑是背完之后,词形、读音、词性、词义没法一一对应和记忆,尤其是单词背多了,感觉都见过,就是想不起来是什么意思。
艺术九女神所以,刚开始背单词,产生的那些心理表征都储存在短期记忆里面,过了一段时间就忘记了,尤其是单词的意思想不起来了。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希腊故事:希腊神话中有一群女神叫做“muse(缪斯)”,掌管文艺音乐的女神,所以英语中和艺术、音乐有关的词汇,会取“mus-”去组词,然后我把上面三个单词重新分解记忆了一遍:muse-um\mus-ic\a-muse,这一次编码,使得我对这些词的心理表征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痕迹。所以不同的编码方式,产生的感知知识、获取知识、形成心理表征的效果不一样的。
有关编码记忆的方式有很多种,针对不同的记忆素材,方法各异:
1、联想记忆法 2、谐音记忆法 3、记忆宫殿 4、组块记忆法。具体方法可参看我的另一篇文章记忆的黄金法则——详细阐述
“学习”的第二个步骤——巩固:
把这类心理表征强化为长期记忆的过程,被人们称为巩固。新学到的东西并不稳固:其含义并未完全形成,因此会被轻易改变。在巩固过程中,大脑会识别并稳定记忆痕迹,这可能会需要数小时或更长的时间,而且涉及对新资料的深层次处理。科学家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大脑会重放或重新演练学到的东西,赋予其含义,填补空白,并把新知识和过去的经验联系起来,和已经存储在长期记忆中的其他知识关联起来。理解新知识的前提就是具备已知。另外,巩固也非常讲究搭建新旧知识间的关联。
——选自《认知天性》P.80
巩固是学习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一个把短期记忆的新知识通过大脑的各种处理:重播、推理、实践、整理、演练、与已知信息和经验对接、联系、融合,储存进入长期记忆的过程。 大部分的“学习”发生在这个阶段,学习的效率差异也就是在这个阶段发生的。很多人的同等学习环境下的学习差异,主要是因为巩固阶段的方法出现了问题。
在巩固阶段,我们可以采用哪些认知行为呢?
一、对比组合
找到新知识和自己已有的极为相似的旧知识,通过对比两个或多个知识点,来找到其中的细微差别。
二、归纳类比
解释新知识或观点时,把它类比成一个自己熟悉的例子,探索其中共存的“深层结构”,并把新旧知识,归纳成不同的种类,进行储存。
三、自我解读
把学习内容在脑子里面,自己跟自己讲解一遍,加深理解,详细阐述学习资料,找到其他层面的含义,增加心智线索的数量,方便你在以后回忆并用这些资料。
四、参考样例
参考正确的示范样例,搞清示范样例中的内在规律,强化自己的理解。
五、视觉化和具体化
会把新学的知识,由抽象的文字转化成,视觉化的图像,调动右脑和左脑一起运行,巩固现学知识,并产生一个具体化的图像,储存在大脑中。
六、练习并接受反馈
自己模仿示例,动手练习、实践、操作,得到正向反馈,提升技能,改进错误,固化知识。
“学习”的第三个步骤——检索:
我们必须把这些资料与不同种类的线索联系起来,以便我们后回忆这些知识时能够游刃有余。掌握有效的检索线索是学习的一个方面,而这个方面经常被人们忽视。这项任务不仅仅是把知识化为记忆——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检索知识,和学习本身一样重要
——选自《认知天性》P.82
要想确保新知识在需要时派上用场,“你要记住在特定情况下需要担心的事情,把它们排成表:步骤1~4”,然后花心思钻研。这样在情况紧急、没有时间思考步骤的时候,你才能靠条件反射做出正确的举动。“你必须不断回忆这种操作,它才会变成条件反射。
——选自《认知天性》P.30
知识掌握的最终表现是条件反射,学习的最终形态是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关于心智模型的内容,我将另文阐述,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叫做检索??
当我们需要运用知识的时候,无非是下面一些场景:
①解决生活工作的问题,有日常问题,也有突发问题
②应用于某些交流活动
③用于考试答题
④某些具体场合,做出某种油脂时引发的行为动作或技能
在这些场景中,你的大脑需要检索所学的知识正确调取出来,用于解决当前问题或者准确的表达、讲解、演示出来 ,而且此时的,反应应该是条件反射似的,这需要让前两步“编码”和“巩固”所得的内容,能变成快速调取的“技能包”。
如何打造这些技能包呢??针对所有的知识学习者和终身学习者,接合《认知天性》一书的作者给出的建议,提供一些方法索引:
一、循环复习法
当学习了一个新知识,把学习时间记录下来,在表格上标记1天,2天,4天,7天,15天的日期,这些就是你回忆新知识的日期,这是一个对抗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经典方法。
例如:你今天背了50个单词,记上今天的日期,比如10月1号,表格中自动填写10月2号,10月3号,10月5号,10月8号,10月16号,五个日期每天根据表格中对应日期去回忆前面的学习内容,比如10月5号当天,你就去找10月5号,你需要回忆复习的学习内容。只要标着10月5号的内容你都要回忆一遍,复习一遍,这种回忆和检索,有时只需要几分钟就完成了,却对知识的记忆和巩固非常有帮助。
二,自我检测
学习完一个新知识后,脱离原始的材料,针对原知识进行提问一般用5w1h提问(what-是什么对象,where-什么地方,when-什么时间,who-什么人,why-为什么,how-如何实现、效果如何、后果如何、多长时间、多少次......),一轮问下来,相当于从记忆中重新回顾了一遍知识,也可以结合一些其他的学习资料,进行自我检测,目的只有一个,,检验自己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一定要脱离原始的资料。
三、主题穿插练习
同时段穿插不同主题的问题和内容用于学习。一个主题,一个内容进行集中练习,反复练习,会让人产生一种“学会了”的幻觉。在学习时,不同学科穿插学习,,比如学一会儿历史,学一会数学,同学科不同知识模块切换练习,在阅读时,,看一会儿沟通的书,检索回忆测试,一会儿前面关于管理的书籍一会儿管理的,再回一会儿育儿的。
不同主题的切换,有利于我们在不同问题类型环境下切换大脑的频率,提高识别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学科学习中,考试分数,主要靠识别问题类型,并正确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来体现。
四、生成和反思
生成是指在得到答案或解决方案之前,通常是自己回答问题或解决问题。自己着手完成一项任务,途中遇到了困难,并从自己的创造力和知识储备中寻求解决方案这样。即使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你记住正确解决方案的概率要远远大于别人,教会你现成的东西。
而反思是指得到答案之后,自问:,哪些地方做得好啊?哪些事情可以更好?你想起了自己学过的其他什么知识和测试?想掌握得更好,还需要学什么?这类问题的程序性解决方案是什么?
当我们明确了解了学习的三个步骤:编码——巩固——检索,知道了,学习知识最终的状态是形成条件反射,我们能随意的运用本文中的学习技巧,科学的指导自己的学习,,我们才能真正地宣称:我们是终身学习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