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倩彤
今天,我们一行人踏着朝阳出发,迎着还有一丝寒冷的风,走进了常熟义庄小学。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摆满学生作品的长廊,有的是黏土作品,有的是纸艺作品,有的是毛线编织作品,还有的是各种社团展出来的成果哦。原来一个偌大而又冷清的大厅,给学生这些充满童趣而又别致的小东西填充得如此温暖。原来,这是学校几十个社团活动里学生的制作成果,学校郑重其事地安放在长廊里,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的劳作充满了仪式感,可见,学校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重视。
参观完毕,我们便匆匆走进多媒体教室观摩名师课堂———导师的童漫作文。虽然这是第二次听《愁女》的故事,但是,依旧被导师风趣的课堂语言和学生的奇思妙想给逗笑,在场的老师无一不被导师的课堂所吸引,都在聚精会神地聆听着吸收着,导师课堂的魅力可见一斑。
首先,导师先用描写人物的一段话让孩子们代入自己班主任的角色读一读,从此处便开始渗透总分总段的意识,让学生在后来说“鸭蛋”的时候运用起来。如下:
师:它是什么呢?
师:同学们刚刚都用一个判断词——(生)是,但是你能肯定吗?那该用哪个词语——(生)可能。
师:还可以怎么说它?
生:也许/大概/可能
同学们能否把刚刚三句推测练成一句话。
加总说句:
生:它是什么呢?它也许是一块石头,可能是一张脸,大概是一个气球。
师:能帮它加个总结句吗?
生:它是什么呢?它也许是一块石头,可能是一张脸,大概是一个气球。它到底是什么呢?
在读词语那部分,巧妙地引导学生要读出两种面孔,感受两组词语不一样的心情,在抽学生起来读词语的时候有意地引导学生读出感情,这不,只抽两位同学起来读词已经达到了掌声不息的效果,这掌声不仅是给读词读得抑扬顿挫、充满感情的女同学,还是给巧妙引导学生的宋导师呢。导师说过:读词语也是有温度的,把词语读好,才能把句子读好,把句子读好,才能把段读好,才能把文读好,我一直把这句话铭记在心中。并且,这些词语也为后面描写愁女在试卷后面的脸作了铺垫,使得课堂环环相扣,精彩绝伦。
把课堂推上高潮的是学生模仿愁女回家后的与家人发生冲突的场景。导师先后让爸爸爷爷奶奶依次出现,让学生模仿他们的神态动作语言来进行表演,这一幕引得在场所有人哄堂大笑。学生的表演真是影帝影后级别啊,不仅让人觉得身临其境,更让人捧腹大笑。这样的表演,也为后面的写作提供了素材,让学生写的时候更能得心应手。
在最后的结尾,告诉学生所有的事情不可能只有一种结果,不应该局限自己的思维,愁女的结果有可能是好的,也有可能是坏的,渗透了学生应该学会多方面想问题的这种想法。
在这节课中,我不仅看到导师独一无二的抖包袱神功,还看到导师将他对作文课的要求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导师随后的讲座中提到,一节好的作文课就应该包括五要素:为什么写?写给谁看?写什么?怎么写?怎么判断写得好不好?而在这五要素里,我们最容易忽略的是前面两个,导致学生总是以为写作文是给老师看的,为老师而作文,使得学生对“作文”这二字感到深仇大恨。我们何不转变学生的这种意识,为学生寻求其他更多的读者呢?导师就在课末说道:“大家觉得这个故事可以讲给谁听?”学生一下子就说是老师。“还有呢?”“家长同学”、“对对,还有自己”,一下子,学生写作的欲望就上来了,因为产生了更多的读者了,兴致就来了。如果能学会导师这些招数,我想,各位老师在作文这难题上,很快就会迎刃而解,成为“莫愁” 教师。
啊!导师的课总是出其不意,但都意料之内的有趣和精彩啊!
让我们都能成为“莫愁”教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