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35班--007不写就出局
容易被误解的五个概念

容易被误解的五个概念

作者: 雾风的幻想 | 来源:发表于2018-08-21 00:29 被阅读65次
网络图片 侵权删

之前写过五个应该被删除的概念,本期再说五个容易被误解的概念。

这些概念看似并不是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提及的,但实际上却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行为模式中,以至于很难感觉到它们的存在,而这反而是最危险,也是最麻烦的。


一、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出自明代哲学大家王阳明的《传习录》。

一提到“知行合一”,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把它等同于“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其实根本不是这个意思。

所谓“言行一致”,它背后常识性的逻辑是要先知而后行,“知”和“行”是割裂的两件事。然而生活中,很多事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去做是行不通的。

比如,正规学过游泳的人都知道,无论是换气、姿势、还是节奏都必须在水中一边游一边练。初学者背的浮力板,表面看是为了安全,实际上它真正的意义是让你能在还不会游时就能先下水。否则,就算你在岸上把游泳教材背得滚瓜烂熟,只要不下水,你永远不可能学会游泳。

学游泳的过程其实就是“知行合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与“行”是一体两面的, “知”是头脑中的“行”,而“行”是付诸于现实的“知”。“知”与“行”都是在动态中相互影响,相互改造,相互深入的,并不是割裂的两个部分。

对于“知行合一”这个概念的正确认识,来源于吴伯凡老师的“认知方法论”专栏。吴老师前后用了十几篇文章系统的诠释了“知行合一”的真正含义,以及相关的延展认知。限于篇幅关系无法详述,有兴趣的可以订阅吴伯凡老师在得到APP上的专栏自行学习。以下只能简单概述:

所谓“知行合一”,就是通过反复的刻意练习,形成并凝聚大量的知识,在行动的那一瞬间发挥出来,实现一个高品质的行动(或认知)结果。——吴伯凡

所以,“知行合一”实际上是在说,要在行动中去学习,感悟,体会其中的知识。并不是要先学一大堆理论,然后再行动,而是从学的那一刻起,就应该将学的东西应用于实践。再通过刻意练习,达成无需思考,即可完成的境界。

从这个意义看,对于不行动的人来说,任何知识都是鸡汤,对于行动的人来说,即使是鸡汤也能榨出真正的营养。这是“知行合一”给我们带来的真正启示。


二、存在即合理

“存在即合理”出自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

在生活中,大多数用到这句话是在双方讨论时,为了给自己支持的论点找到“看似合理”的依据,从而不被对方的理论完全否定。可实际上这是译文的错误,完全不能成为论证的“救命稻草”。

一部分人把“存在即合理”照字面翻译为:只要存在的事物就是合理的,即使它不那么道德,甚至违法。这里的“合理”多是指“合乎情理”。

而另一部分人则翻译为: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百度百科)。这里的“合理性”一般是指某种道理。

这两种解释都是错的。黑格尔原话的意思是: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物都是有原因的,有原因的事物就会在现实中存在。

“存在即合理”实际上只是在说明客观世界的事物必然有因果性,即不关乎于是否合理(情理),也不关乎于是否有合理性(道理),更与对错无关。

“存在即合理”的反面并不是“不合理”或“没有合理性”的,而是“不可思议”和“无法解释”的。

由此,理论上你用“存在即合理”这句话说任何事都对,但却不能论证是非对错,应该还是不应该。

所以,以后大家与别人讨论,尤其是涉及超越道德甚至法律底线的事时,一旦对方祭出这句话,就说明对方对“存在即合理”的理解是错误的,并且已经从关注事件本身变成了关注争论结果的输赢上,再讨论下去就是浪费时间了。

自己的价值判断对错是一回事,能不能对其有明确的判断和思考是另一回事。知道了“存在即合理”的真正含义,就不应该再用它为任何事“和稀泥”了。


三、溺爱

“溺爱”这个概念一般用在对子女的教育中,看字面意思好像是在说:给了孩子太多的爱,使孩子“溺”在爱中而沉沦。

更多人则解释为:父母无条件容忍孩子的各种“错误”行为,且不加以纠正和管教。

无论是字面意思还是通常的理解我都不认同。

首先,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根本就没有所谓“给的爱太多”这种说法,给多少都不多。从来只有得不到足够爱的孩子,没有承受不了太多爱的孩子。

其次,孩子的行为是否真的“错误”,是否真的需要纠正,很多人从未认真想过。

孩子小时,即不理解孩子的心理,也不懂得科学育儿的方法,完全凭经验和本能行事。等孩子大了,又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还不肯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生活,操碎了心也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其实“溺爱”并不是“给的爱太多”或“听不听管教”,而是“放任”,“无知”,“掌控”以及“更爱自己”的统称。

公共场所孩子大声嬉闹,影响他人,父母却不闻不问,这是“放任的爱”。因为不知道告诉孩子行为的边界才是真正爱他,就像把孩子放进无边的海洋中,怎能不“溺”。

任凭婴儿嚎啕大哭,死活不让吮手指,这是“无知的爱”。因为不知道婴儿吮吸手指是获得安全感的重要方式。原因是缺乏必要的育儿知识,才“溺”住了孩子。

交什么朋友,和谁结婚,选什么工作都听必须听父母的,这叫“掌控的爱”。因为从不相信孩子的选择和能力,不尊重孩子的权力。实质是用“自己的延续”“溺”住了孩子。

公交车上,受不了乘客鄙视的目光,暴怒的一巴掌把不听话的孩子打老实,这其实是“更爱自己”的表现。因为暴怒的原因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被“群体道德”压迫得失去理智。本质是用暴力教育伪装的“更爱自己”,是“溺”住了自己,根本谈不上教育。(正确的做法是带孩子下车抚慰和沟通,而不是用暴力)

所以,在我看来,无论是万事皆OK的“放任”;从不更新认知的“无知”;还是不尊重孩子的“掌控”;亦或最可悲的“更爱自己”,都可以称为“溺爱”,唯独“给予尽可能多的爱”不是。

总之,“溺爱”其实就是“不会爱”,从不反省自己的“爱”。“溺爱”与爱无关。


四、包容

很多人总把包容与忍让、理解混淆。其实包容不是忍让,也不是理解。

结婚纪念日约会,爱人迟到一小时。等待的人各种埋怨,把对方的迟到上升到态度的层面,甚至大吵一架,最终一方不愿就此继续纠缠,暂时不再回应。这是通常的“忍让”。

忍让是矛盾发生后,避免矛盾升级的暂时退让,是止损的行为,却无法解决问题。

结婚纪念日约会,爱人迟到一小时。等待的人能理解对方工作忙或者堵车,所以不发火,但还是很不高兴,两人别别扭扭的过了个索然无味的节。这是最常见的所谓“理解”。

理解是知道为什么如此,却不认同,仍然心怀怨气,是为了暂时隐藏矛盾,避免冲突的心理活动,但仍然无法解决问题。

结婚纪念日约会,爱人迟到一小时。你不但不生气,还能嘘寒问暖,温柔宽慰,避免对方自责。这才是“包容”。

包容是让双方融入同一个情景,达成价值观一致的过程,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还是约会的例子,等待的一方之所以能做到真正的包容,是因为Ta知道,与那一小时的等候相比,之后几小时的甜蜜时光更重要;因为Ta明白,今天最重要的是两个人要开开心心的过节日。这不就是“价值观”这个概念的应用吗——知道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明晰了“包容”这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能让我们更深层的理解关系,更睿智的解决问题,更平和自如的生活。


五、出奇制胜

“出奇制胜”这个成语出自《孙子兵法· 势篇》:“以正合,以奇胜”。

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把“奇”这个字读错了。并不是读“奇怪”的奇(qi二声),而应该读“奇数”的奇(ji一声)。一音之差,谬以千里。(要命的是,连输入法的拼音都是错的。)

《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的作者华杉老师,在他的《华杉讲透孙子兵法》一书中,对“出奇制胜”的真正含义有详尽的解释。在此我只简单总述一下,有兴趣的请买书阅读。

“以正合,以奇胜”的意思是说:打仗时,正面交锋的军队为“正兵”,而预备队叫“奇兵”(ji一声)。“正兵”是堂堂正正的两军对垒,称为“合战”,但真正决定胜负的关键,是谁能在最合适的时机用最恰当的方式投入“奇兵”(预备队)。

所以,“出奇(ji)制胜”的真正含义是:在最合适的时机用最恰当的方式投入最后一份力量,是成功的关键。这其中,没有任何“奇谋巧计”的成分和考量。

实际上,在人类历史上的无数战争中,靠所谓“计谋”取胜的都是极少数,而这些案例中,运气的因素非常大。

战争中如此,工作和生活中也是一样的。曾国藩打败太平天国的绝招是“结硬寨,打呆仗”;而《文明之光》的作者吴军老师说他喜欢用“笨办法”做事,这都是正正经经的“合战”思维。

无论是“打呆仗”还是“笨办法”都不是因为“蠢”,而恰恰是在充分思考和有效验证的前提下,采取了最“正”的方式做事。

总是希望用一些不走寻常路的“奇招儿”取得超预期的成绩是一种妄念,用“合战”的方式踏踏实实作事才是王道。


以上是我总结的第一批“容易被误解的5个概念”,以后还会发现更多,凑足5个我就写一篇,共大家审阅和思考。

之所以没有将它们分开写,主要是觉得很容易就能说明白,没必要絮絮叨叨的长篇大论。当然,也可能是我把这些概念想得太简单太浅薄了。

但无论如何,把自己当下的认知写出来,更有助于思考。等未来对它们有更深的认识,再认知升级也不迟。大不了就是自己打脸而已,这种事已经很习惯了。

2018.08.2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蜜糖771:这个出奇制胜的奇,换个读音,读起来都好不习惯,更别说对他的意思的转变,现在是记住出奇制胜的真正含义,没准过两天就又忘了
    蜜糖771:@暗黑骑士雾风 哈哈,今天都有点想不太起来具体意思了,看来人的记忆真的靠不住:sweat:
    雾风的幻想:@swt花语 没关系,这个概念get到了,以后用的时候就不会错哈,读音其实无所谓的,哈哈

本文标题:容易被误解的五个概念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ngriftx.html